边涛:评剧舞台上的百变青衣,她的三出戏为何被称镇场子绝活?
边涛:评剧舞台上的百变青衣,她的三出戏为何被称镇场子绝活?
在北京评剧院的排练厅,年过八旬的边涛依然保持着每日练功的习惯。当水袖轻扬,一段《乾坤带》的唱腔出口,在场众人恍若看到三十年前那个让长安大戏院座无虚席的青衣名角。这位评剧大师的从艺生涯中,有三出戏被戏迷们津津乐道,业内更有边涛三绝震梨园的说法。这些经典剧目不仅见证了评剧黄金时代的辉煌,更折射出一代名伶对戏曲艺术的执着追求。
一、《花为媒》:闺门旦的教科书式演绎
1983年恢复古装戏后,边涛接演《花为媒》中的张五可一角。这个被新凤霞演绎成评剧皇后的经典角色,在她手中焕发出别样光彩。边涛在闺房对镜自怜的报花名唱段,将少女的娇嗔与才情拿捏得恰到好处,尤其那句玫瑰花开香又美的甩腔,三起三落如珠落玉盘,每次唱到这里,观众席必定爆出满堂彩。
在花园相亲的重头戏里,边涛独创的蝶步堪称一绝。身着粉缎褶子,手持团扇碎步疾行,水袖翻飞间竟走出蝴蝶穿花的意境。这种融合了古典舞元素的台步,后来成为评剧闺门旦的标准身段教材。有老戏迷回忆:边老板的步子像是踩着云彩,明明在台上转了三圈,偏让人觉得她根本没挪过地儿。
天津评剧院的老琴师李师傅说:边涛的唱腔里有种特别的'糯'劲儿,既保留了白派的大气,又掺着新派的灵巧。她能把'咿呀'这样的虚字唱出十八种变化,这是唱片里学不来的真功夫。
二、《杨三姐告状》:刚烈青衣的正义化身
当边涛改扮《杨三姐告状》中的农家女时,戏迷们几乎认不出这就是昨日那个娇滴滴的闺秀。粗布衣裳难掩通身气派,她在公堂上那段尊厅长休要怒气发的唱段,每个字都像钢钉般砸在地上。为演好这个角色,边涛曾三赴唐山走访杨三姐后人,在滦县农村与老乡同吃同住三个月。
剧中哭灵一折,边涛设计出跪步三叩首的表演程式:从台口到灵堂七步距离,她双膝跪地前行,每步一叩首,额头触地的闷响透过麦克风清晰可闻。北京戏校的王教授感叹:这哪是在演戏,分明是把血肉都化在台板上了。现在的演员再没人敢这么糟践身子骨。
该剧连演百场时发生意外,边涛重感冒导致声带出血,却坚持用气声完成全部唱段。当最后一句血泪状的嘎调冲破云霄,观众发现她嘴角渗出血丝,全场起立鼓掌长达十五分钟。这种戏比天大的精神,至今仍是戏曲界的佳话。
三、《乾坤带》:老戏新唱的守正创新
在移植改编剧《乾坤带》中,边涛完成了一次大胆的艺术突破。传统青衣行当讲究笑不露齿,行不掀裙,她却为表现银屏公主的英气,破例采用武旦的子午式站姿。这个改动起初遭保守派反对,直到她在绑子上殿的经典唱段中,将剑穗舞出九连花的绝技,所有非议都化作了喝彩。
剧中并非是儿臣违抗君命的核心唱段,边涛创造性地融入河北梆子的夯音技巧。这种带着泥土味的发声方式,把公主的悲愤与无奈演绎得入木三分。中国戏曲学院曾将此段录入教材,注明:边派唱腔的典范,情感张力与技巧难度的完美平衡。
九十年代赴台演出时,边涛特意在唱词中加入海峡难隔骨肉情的新编段落。当七十高龄的她以卧鱼身段收尾,台下白发苍苍的老兵们泣不成声。这场演出促成了两岸评剧界的首次正式交流,成为戏曲外交的成功范例。
在短视频冲击传统戏曲的今天,回望边涛的经典之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家的个人成就,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那些精心打磨的唱腔、反复推敲的身段、浸透血汗的表演,构筑起评剧艺术的巍峨殿堂。当新一代演员在抖音直播中唱起玫瑰花开,或许该想想老辈艺人常说的那句话:戏是细活儿,得拿命换。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