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台戏:莫道乡间草锣鼓震九霄

草台戏:莫道乡间草锣鼓震九霄

夜幕初垂的皖北村落,村口百年皂角树忽然活了过来。树影婆娑间,四根毛竹支起红绸布,八仙桌摆上铜茶壶,老戏箱里摸出油彩笔。当第一声锣鼓穿透暮色,田埂上飘来阵阵旱烟味,老婆婆搀着老爷爷,娃娃骑在爹爹肩头,连村头黄狗都跟着人潮往戏台子涌。

一、泥土里长出的金嗓子

黄淮平原的沃土不仅滋养庄稼,更孕育出独特的声腔韵律。梆子戏艺人清晨对着麦浪吊嗓子,音波掠过青纱帐,惊起成群的麻雀。这种唱腔带着泥土的颗粒感,老辈人说这是喝露水长大的调门。艺人用秸秆编成髯口,采凤仙花染红戏袍,连台本戏里王侯将相的冠冕,竟是晒干的葫芦瓢涂上金粉。

草台班子走村串乡,大车轱辘轧出的车辙就是他们的戏路。某年豫东大旱,张家班连演三天求雨戏,第三日正唱到龙王爷布云施雨,天际竟真滚过闷雷。台下白发老农扑通跪地,把祭神的供果全捧给了戏台。

二、月光下的流动盛宴

没有雕梁画栋的戏楼,没有金丝银线的行头,一方晒场就是天然剧场。后台是临时搭的芦席棚,旦角对着缺角的菱花镜描眉,武生拿锅底灰勾脸。开戏前管事的敲着铜锣绕村三匝,那锣声能拐着弯钻进每扇木格窗。

琴师老周头有绝活,月琴、唢呐、坠胡一人包办。他常说:弦子要像麦苗拔节,一声更比一声脆生。某次演《穆桂英挂帅》,战鼓擂到紧要处,天上飘下雨丝,观众却似被钉在地上。雨帘中红缨枪舞成团团火,竟比晴天时还要真切三分。

三、薪火相传的民间智慧

十三岁跟着戏班跑的栓柱,如今成了梆子王。他教徒弟有个规矩:学戏前先种三年地。不闻麦香,不懂悲欢,这是祖辈传下的门道。现在年轻人创出新戏码,把智能手机直播架在戏台边,直播间里刷刷飞过的礼物,倒像极了往日台下抛来的花生红枣。

去年非遗日,省城大剧院破天荒邀草台班登台。老艺人们踩着水磨石地板直打滑,可当灯光亮起,他们开口那瞬间,评委席有人红了眼眶——那声穿云裂石的叫小番,分明带着玉米扬花的清香。

幕落时总见奇景:看戏人散入青纱帐,哼着戏文归家,月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仿佛地上又多了几出皮影戏。这些在田埂上生根的曲调,像野草般岁岁枯荣,却总能在春风里冒出新芽。莫道这是乡间草,君不见,多少沧海变桑田,唯有这土腔土韵,依旧在黄土地上一唱三叹。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