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县戏曲舞蹈地图:家门口的梨园传承
宾县戏曲舞蹈地图:家门口的梨园传承
在短视频平台充斥着流行舞教学的时代,宾县老城区的巷弄里仍飘荡着戏曲特有的水袖翻飞声。这座松花江畔的小城,正以独特的方式守护着传统艺术的薪火。
一、文化馆里的传承密码
宾县群众艺术馆二楼排练厅的木质地板已被磨得发亮,这是全县唯一保留专业戏曲毯子功训练的场所。每周三下午,馆长李秀云会亲自教授东北地方戏的身段技巧。从云手到圆场,64岁的李老师示范时依旧保持着少女般的轻盈。戏曲讲究'手眼身法步',每个动作都要像书法一样有筋骨。她边说边在学员的练习服上系上红绸带,这是为了防止塌腰。
二、社区里的戏曲新芽
在宾州镇中心社区,戏曲与广场舞的跨界融合正悄然兴起。舞蹈队队长王淑芬把评剧《花为媒》的经典唱段改编成健身操,带着三十多位退休职工在银杏树下练习。她们特制的改良水袖比传统戏服短20公分,既保留了戏曲韵味又方便活动。现在孙女都跟着学'报花名'呢。王大姐展示着手机里三代同堂的表演视频,眼角的皱纹里盛满笑意。
三、校园里的非遗课堂
宾县第三小学的美术教室每周五都会变身戏曲工坊。孩子们用皱纹纸制作京剧脸谱,美术老师张明远特意从哈尔滨定制了戏曲盔头模具。包公的月牙要画在眉心偏上,张飞的环眼要勾出杀气。在他的指导下,五年级学生王梓萱创作的穆桂英脸谱去年获得了全省少儿非遗创意大赛二等奖。校长办公室的玻璃柜里,陈列着学生用玉米叶编织的戏曲人物头饰。
夜幕降临时分,松花江边的露天戏台常会响起胡琴声。在这里学戏不需要昂贵的装备,一双千层底布鞋、一条素色汗巾就能入门。正如文化馆墙上的那句标语:传的是艺,守的是魂。当年轻妈妈带着孩子模仿青衣的兰花指,当外卖小哥等单时哼着苏三离了洪洞县,戏曲的种子正在这座北方小城的烟火气里悄然生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