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古调:丝弦声里觅乡音

宾阳古调:丝弦声里觅乡音

在宾阳县城的老街巷口,百年老榕树下总聚着些白发老人。晌午的阳光穿过树影,斑驳的光点落在他们膝间的牛骨琴上,几根丝弦轻轻一拨,悠扬的曲调便沿着青石板路流淌开去。这琴声里藏着的,正是一部活态的宾阳戏曲史。

**一、丝竹声中的岁月沉香**

宾阳丝弦戏的诞生,可溯至明代戍边将士带来的中原曲调。镇安府城墙外,来自湖广的屯兵将弋阳腔揉进壮乡的山歌,又在清代融入了邕剧的锣鼓节奏。光绪年间的《宾州志》载:城厢子弟好丝竹,凡庙会必聚戏。旧时炮龙节,三十六个戏班轮番登台,丝弦声与鞭炮声交织,震得龙鳞上的铜铃叮当作响。

老艺人陈保英至今记得儿时看戏的光景:六张八仙桌拼成的露天戏台,旦角踩着三寸金莲在桌沿走圆场,水袖翻飞间忽然一个鹞子翻身,惊得台下观众倒吸凉气。宾阳丝弦戏独有的桌角功,正是这般在方寸之间演绎着千军万马。

**二、古韵新声的交响**

在邹圩镇的百年老戏楼里,七旬老琴师黄志明正带着00后学徒调校月琴。年轻人手指在品柱上滑动,突然弹出段流行音乐的旋律,老人笑骂:你个衰仔,这是要气死祖师爷。话虽如此,他们新编的《稻香里的古戏台》却巧妙融入了电子乐元素,在短视频平台收获了百万播放。

非遗工坊里的场景更令人称奇:00后姑娘们将传统戏服的壮锦纹样解构成几何图案,绣在帆布包上;老裁缝戴着老花镜研究汉服形制,说要给穆桂英的战甲加条飘带。这些看似离经叛道的尝试,反倒让濒危的《樊梨花征西》选段在校园艺术节焕发新生。

**三、乡野戏台的当代叙事**

古辣镇的蔡氏古宅前,每逢农历三月三便支起竹棚戏台。台下坐着穿aj运动鞋的年轻人,手机镜头对准台上画着半面妆的演员——这是新编丝弦戏《智斗》的现代演绎。剧中贪官戴着vr眼镜出场,师爷捧着ipad念大数据分析,惹得满场哄笑又陷入沉思。

更令人惊喜的是乡村戏班的云上剧场。思陇镇的老艺人们架起手机直播,评论区里天南地北的戏迷实时点戏。当七十三岁的武生黄启良完成高难度僵尸倒时,打赏的火箭特效与戏台前的炮龙烟花同时绽放,传统与现代在这一刻达成了奇妙的和解。

暮色中的宾州古城,新落成的戏曲博物馆亮起暖黄的灯。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光绪年间的戏单,全息投影正在演绎《穆桂英挂帅》的经典桥段。街角传来年轻人抱着吉他弹唱丝弦戏改编曲,几个孩童举着糖画追逐打闹,糖稀拉出的弧线恰似旦角飞扬的水袖。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戏曲从未死去,它只是换上了时代的衣裳,继续讲述着关于坚守与嬗变的故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