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戏台听潮生——寻访黄海之滨的戏曲密码

滨海戏台听潮生——寻访黄海之滨的戏曲密码

黄海之滨的盐场滩涂上,海风裹挟着咸腥味掠过芦苇荡,远处传来悠长的唱腔。这声音穿过百年时光,带着渔家号子的韵律,在滩涂与盐田之间流转——这便是滨海淮剧,一门在潮汐涨落间孕育的独特艺术。

一、盐田里长出的戏台

光绪年间的盐场码头上,盐工们用粗粝的嗓音哼唱劳作号子,这些带着海盐味的调子与苏北民间小调相遇,渐渐形成了独特的三可子腔调。老艺人张广才回忆:当年盐船靠岸,船工们把缆绳往桅杆上一绕,舢板甲板就是戏台。滩涂上的芦苇棚里,渔民用海蛎壳粉在土墙上画出脸谱,潮水声成了天然的伴奏。

独特的海洋元素渗透在表演细节中:老生捋髯口的手势模仿渔夫收网的动作,青衣的水袖翻飞恰似浪花拍岸。1943年《白毛女》在滨海首演时,演员们将渔鼓改造成扬琴,用海螺壳制作唢呐哨片,让革命故事在滩涂上扎根。

二、戏班船上的海上传奇

木质戏班船海韵号曾载着三十多位艺人沿海巡演。船过斗龙港时遇上风浪,戏箱翻倒,武生王长林急中生智,踩着晃动的甲板完成整套武打动作,竟创出浪里十八跌的绝活。这种即兴创作的传统延续至今,台风天排练时,演员会故意摇晃身体寻找海浪般的韵律。

渔村戏台总搭在龙王庙前,开戏前必先祭拜潮神。后台供奉的戏神像前,常年摆放着新鲜的海鲈鱼。老艺人说:海里的龙王爱听戏,我们唱好了,来年才能鱼虾满舱。这种朴素的信仰让戏曲与渔民生活血脉相连。

三、咸水腔里的新传承

盐蒿草剧场建在废弃的盐仓里,90后演员陈海燕正在排练新编戏《滩涂恋歌》。她将奶奶补渔网的梭子别在腰间作为佩饰,把渔家女哭嫁的调子融入唱腔。幕布是用晒盐的帆布拼接而成,灯光打在粗粝的盐结晶墙面,折射出细碎的银光。

非遗传承人李培源带着学徒在潮间带采风,记录即将消失的船工号子。他们发现老渔民吆喝的嗨哟嗬尾音上扬,与淮剧悲腔的拖音不谋而合。这些散落在海风中的音符,正在被重新编入现代戏的乐章。

夜幕降临时,滨海港的渔火次第亮起,戏台上的锣鼓与远洋轮的汽笛声交响。这里没有金碧辉煌的大剧院,却有着最生动的民间剧场;没有学院派的精致唱腔,却保留着海风雕刻的野性韵律。当新一代艺人把光伏板架在古戏台顶棚,用无人机拍摄滩涂实景舞台时,古老的咸水腔正在书写新的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