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城戏曲培训学校探秘:藏在巷子里的角儿摇篮
滨城戏曲培训学校探秘:藏在巷子里的角儿摇篮
滨城的老戏迷都知道,城南鼓楼街飘着茶香的巷子里,藏着几处让年轻人也挪不动脚的戏曲学堂。这里的红砖墙上常年贴着褪色的戏报,清晨总能听见咿咿呀呀的吊嗓声,连巷口卖豆汁的赵大爷都能哼两句《贵妃醉酒》。要说滨城的戏曲教育,可不止是几个兴趣班这么简单。
【梨园巷里的活化石——滨城戏曲传习所】
拐进鼓楼区文化街27号院,青石板上还留着百年前戏班车辙的印记。传习所掌门人周玉笙老先生是正儿八经的京剧裘派传人,他家的娃娃班在戏曲圈里可是出了名的严苛。六岁的小学员每天五点就要跟着师傅练毯子功,院子里三十多斤的铸铁云帚耍起来虎虎生风。去年京剧院的张团长来选苗子,当场就相中了三个小裘盛戎。
【弄堂深处的越剧芳华——清音女子戏曲社】
老城区文艺巷88号的朱漆门后,藏着滨城唯一的女子越剧学堂。创始人林月娥年轻时是越剧团的当家花旦,现在带着二十几个姑娘练水袖。这里的特色是沉浸式学戏,学员们不仅要学唱念做打,还得跟着老裁缝学盘扣、跟银匠打头面。去年中秋雅集上,她们自制的珍珠点翠头饰让专业剧团都眼馋。
【新派戏曲实验室——青年剧社跨界工坊】
要说滨城戏曲教育的新势力,当属中山路创意园区的破界戏坊。这里把黄梅戏和电子乐混搭,让豫剧唱进RAP里,95后主理人陈昊是个留洋回来的戏疯子。他们独创的戏曲盲盒体验课成了网红打卡点,不少白领周末专门来学甩水发,据说能治颈椎病。
【票友变名角的秘密基地——滨城老年戏曲大学】
别看老年大学戏曲班设在社区活动站二楼,这里可是出过登上央视《一鸣惊人》的票友。68岁的王阿姨跟着杨派老生李师傅学了三年,现在能完整唱下《文昭关》。每周三下午,活动站飘出的胡琴声能引来半条街的戏迷,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专业剧团在排戏。
这些藏在市井深处的戏曲学堂,正悄悄续写着滨城的文化密码。从稚气未脱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者,从严谨的科班训练到新潮的跨界实验,一板一眼间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这座滨海古城骨子里的文化魂。下次路过那些挂着红灯笼的旧门头,不妨驻足听听——或许某个瞬间,你也能在咿呀戏韵里,听见穿越百年的回响。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