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城戏韵:七百年曲牌声里的海蛎子味儿

滨城戏韵:七百年曲牌声里的海蛎子味儿

渤海湾的咸腥海风里,混着胡琴咿呀的尾音。滨城老码头边的百年茶馆,正上演着别处难寻的曲牌戏码。这座被海浪浸润的城市,戏曲血脉里流淌着独树一帜的海蛎子腔,在黄海渔歌与胶辽官话的交织中,孕育出令戏迷痴狂的四大戏魂。

一、海潮声中诞生的曲艺基因

明洪武年间,戍边将士的军戏班底在旅顺口扎下根基。来自江淮的兵卒将凤阳花鼓与当地渔鼓道情相糅合,诞生了海阳大秧歌的雏形。清光绪年间的《金州志》记载:三月三,渔户聚于龙王庙前,击鼓扮戏,谓之酬海神。这种带着海腥味的祭祀戏剧,正是滨城戏曲最早的形态。

上世纪二十年代,大龙塘渔港的同乐茶园里,评剧名伶筱麻红独创浪头腔,将渔家号子的顿挫融入唱腔。老票友至今记得她在《杜十娘》里那句怒沉百宝箱,尾音拖得又高又颤,活脱脱像是海鸥掠过浪尖的鸣叫。

这些海派曲艺基因,在1956年凝结成独具特色的滨剧。首任团长王宝坤回忆:我们在渔村采风三个月,老船工教我们用桅杆敲击甲板打节奏,那声响比堂鼓更浑厚。

二、四大剧种的百年竞艳

**海派吕剧**的《赶海谣》堪称滨城戏曲活化石。演员踩着三寸木跷模拟赶海步伐,手中八角鼓的铜环碰撞声模仿潮水退去的哗哗声。78岁的传承人赵金斗说:这出戏里'拾蛤蜊'的身段,是跟渔家阿婆学了整两年才像样的。

**滨州梆子**的武戏堪称一绝。《戚继光抗倭》中的浪里白条绝技,演员要在三米长的绸缎上完成十八个空翻,象征波涛中的战船起伏。2019年赴日演出时,这出戏让京都观众全体起立鼓掌七分钟。

濒临失传的**渔灯戏**更显珍贵。每年正月十三海神娘娘诞辰,渔民们用鲸鱼骨制成龙鳞鼓,以海带熬胶制作戏服上的鳞片。国家级传承人李凤芝说:现在全滨城会唱《渔灯引》全本的,只剩我和两个徒弟了。

三、咸湿海风里的新传承

青泥洼桥的90后戏迷自发组建海蛎子剧社,将滨剧经典《望海潮》改编成摇滚版。主唱小柯抱着电吉他唱道:三更潮,五更浪,赶海的人儿追着月亮跑,传统曲牌混着电子音效,在B站点击量破百万。

非遗保护中心推出的戏曲存折计划颇具创意。戏迷每看一场演出就能积累文化积分,攒够分数可兑换后台探班、拜师学艺等特殊体验。65岁的退休教师张美兰已用积分换得亲手触摸百年戏服的机会。

最动人的是滨海路边的集装箱剧场。渔民们把淘汰的冷藏集装箱改造成移动舞台,漆成靛蓝色的箱体上绘着浪花纹样。每当落日熔金时,咸湿的海风裹着戏文飘向远方:你看那潮涨潮落自有定时,咱渔家的命数却攥在海龙王手心......

夜幕下的滨城,老码头传来若有若无的胡琴声。七百年的曲牌在海雾中若隐若现,既非纯粹的陆地戏曲,也非简单的渔歌小调,这是独属于海陆交汇处的生命律动。当年轻戏迷的手机灯光代替了旧时的渔火,滨城戏曲正以新的姿态,继续讲述着人与海的故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