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城戏台春秋:听百年海风唱念做打
滨城戏台春秋:听百年海风唱念做打
滨海老城区的青石板路上飘来一阵锣鼓声,循着声儿拐进巷子深处,褪了朱漆的戏台檐角正挑着半轮残阳。斑驳的廊柱间,海韵梨园四个鎏金大字早已剥落大半,却仍能想见当年滨城戏班在此唱响胶东半岛的盛况。这座面朝黄海的港口城市,戏台上演的不只是才子佳人,更有渔家号子与惊涛骇浪交织的别样传奇。
一、渔火映红的戏台往事
清乾隆年间,滨城码头商船云集。来自江浙的商贾带来昆腔雅韵,辽东船帮捎来高亢的梆子声,鲁西的流民则传唱着质朴的柳琴调。各派艺人在茶馆酒肆间即兴搭台,不经意间催生出独树一帜的海风戏。老辈艺人王金福的手抄本里记载:戏中渔娘甩水袖如浪涌,老艄公的髯口要能甩出咸腥味。
每逢渔汛结束,龙王庙前的露天戏台灯火彻夜不熄。1908年英国摄影师汤姆逊拍摄的《滨城渔火夜戏图》中,台下密密匝匝挤着戴斗笠的渔民,台上旦角鬓边插着贝壳制的头面,武生翻跟斗时腰间的鱼形铜佩叮当作响。这些细节至今仍被滨城戏曲博物馆精心复刻。
二、戏里戏外的海港人生
滨城戏有三绝:浪里白条的蹚水步,渔家女的补网指法,还有那能学十二种海鸟叫的老生腔。83岁的非遗传承人李玉娥边说边比划,布满皱纹的手指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她珍藏的戏服箱底压着件特殊的蟒袍——前胸绣浪花,下摆缀渔网,这是当年名角小银鲳为台风赈灾义演特制的行头。
戏班后院的百年槐树上,至今挂着光绪年间的铜铃。老辈人说,当年台风来临前,铜铃会提前三日自鸣,班主便带着戏班去海边唱《镇海谣》,渔村家家户户在戏台前供上三牲。这种戏俗在2014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新老碰撞中的戏曲新生
滨海大剧院的地下排练厅里,90后编剧陈墨正在调试全息投影设备。传统的水袖功夫与数字海浪同台共舞,改编自渔村传说的《鲛人泪》已连演三十余场。剧场外的文创商店里,Q版虾兵蟹将的戏偶成为爆款,扫码还能听到老艺人亲授的经典唱段。
每周三清晨,望海亭的石阶上总坐着几位白发老者。他们带着保温杯,耐心指导年轻人练习浪淘沙身段。海风掠过亭角的铜铃,恍惚间仿佛回到百年前那个戏台连着渔船的年代。老琴师张师傅说得妙:戏要活,就得像海浪,老曲调里翻出新花样。
暮色中的老戏台亮起暖黄的景观灯,票友们自发组织的海风戏社正在排演新编小戏。台下坐着拿手机直播的年轻人,也有摇着蒲扇的老街坊。当旦角唱起改良版的《渔光曲》,海风裹着咸味穿台而过,百年戏韵就这样在潮起潮落间生生不息。(配图建议:1.滨城老戏台遗址今貌2.清末戏班老照片3.非遗传承人示范身段4.现代剧场全息演出剧照5.海滨露天票友会实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