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州戏曲传承:寻找梨园新苗的成长土壤
彬州戏曲传承:寻找梨园新苗的成长土壤
在渭北高原的千沟万壑间,彬州这座千年古城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文化韵律。当清晨的阳光洒在开元寺塔的飞檐上,城东广场此起彼伏的吊嗓声与太极剑的破空声交织,构成一幅生动的文化图景。在这座以《诗经》豳风发源地著称的城市里,戏曲文化的传承正以特有的方式延续。
一、官学体系里的戏曲教育
在彬州市职业教育中心的校园里,每到周三下午,综合楼三层总会传出悠扬的秦腔唱段。这所集职业教育与社会培训为一体的学校,自2018年起开设非遗传承特色课程,将戏曲教学纳入选修体系。课程设置兼顾理论与实践,既有戏曲史、声腔理论等理论课,也聘请当地剧团退休演员指导身段训练。
市文化馆的公益培训项目更显亲民。每周六上午,二楼排练厅准时向市民开放,这里既有白发苍苍的老票友,也有跟着爷爷奶奶来的垂髫小儿。教学采用以戏带功的方式,从《三滴血》《周仁回府》等经典折子戏入手,让学员在学唱段的过程中掌握基本功。
对于专业培养方向,教育局工作人员透露:我们与省艺校建立了定向委培机制,每年选拔有潜力的学生赴西安深造。这种地方育苗、省城开花的模式,既解决了本地专业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又为优秀人才铺设了成长通道。
二、民间戏班的传帮带传统
城隍庙旁的永乐剧社已有百年历史,班主李振海是彬州弦板腔非遗传承人。这个由老艺人自发组织的戏班,保持着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每逢农闲时节,十里八乡的戏曲爱好者聚集于此,白天排戏练功,晚上搭台唱戏,院落里的古戏台见证了无数次的口传心授。
在乡间,红白喜事的戏班子成为流动的戏曲课堂。笔者走访北极镇时,恰逢曹家班在为寿宴演出。班主曹师傅说:现在年轻人来学戏,多是从打梆子、拉幕布开始,耳濡目染三五年才让正式登台。这种实践教学方式,让学员在真实演出中锤炼技艺。
民间传承中最动人的,要数那些家族戏班。水口镇张家三代人坚守皮影戏,7岁的小孙子已能熟练操作签手。祖父张全福说:娃三岁就趴在戏箱上看排练,现在能唱整本的《罗通扫北》了。这种血脉相承的技艺传递,让古老艺术有了温度。
三、新时代的戏曲传承创新
新媒体正在改变传统传承方式。本地网红彬州秦腔妹在抖音拥有20万粉丝,她将老唱段改编成短视频,用电子乐伴奏秦腔,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这种创新引发热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直播间确实成了许多人的戏曲启蒙课堂。
校园戏曲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紫薇中学的新芽剧社将课本剧与戏曲结合,学生们自编自演的《少年豳风》在省艺术节获奖。指导老师王雪梅说:孩子们给传统戏装设计LED灯带,用街舞元素改造台步,这种碰撞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文旅融合带来新机遇。大佛寺景区推出的沉浸式实景演出《丝路梵音》,将石窟文化与戏曲表演相结合。游客既能欣赏到《胡腾舞》的改编戏曲,还能参与互动体验环节。这种创新模式既拓展了演出空间,也为戏曲传承注入经济活力。
站在侍郎湖畔远眺,暮色中的彬州城炊烟袅袅。戏楼飞檐下的铜铃随风轻响,仿佛在诉说戏曲文化的千年流转。从职教中心的现代课堂到乡间戏班的袅袅炊烟,从短视频平台的青春面孔到文旅融合的创新舞台,这座古城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让戏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当00后少年用陕西方言演绎RAP版《火焰驹》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这片豳风浸润的土地上,戏曲的种子正在以新的方式生根发芽。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