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古豳州:探秘彬州戏曲江湖里的烟火气

**寻味古豳州:探秘彬州戏曲江湖里的烟火气**

初秋的彬州城飘着柿子饼的甜香,街角传来一阵铿锵的梆子声。顺着声音拐进文昌巷,青砖墙上斑驳的彬州大戏院招牌下,几位老者正端着搪瓷缸子讨论今晚的《铡美案》。这座渭北小城的戏曲江湖,总在不经意间透出令人着迷的市井韵味。

一、老戏楼里的时光密码

彬州戏曲的根,深扎在城隍庙前的百年戏楼里。这座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双层木构戏台,飞檐上残存的八仙过海彩绘依然鲜活。每周三清晨,戏楼管理处王师傅都会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梯,把写着今日秦腔《三滴血》的粉笔水牌挂上门柱。

咱这戏楼有个讲究,正在扫院子的张伯神秘兮兮地说,台口那对石狮子嘴里含的可不是绣球,是能镇场的戏魂珠。说话间,后台传来吊嗓声,县剧团的武生李振海正在开嗓,一段《金沙滩》的哭坟唱得梧桐叶都打着旋儿落下。

二、夜市戏摊的江湖规矩

入夜后的开元广场别有洞天。五块钱一碗的御面摊旁,民间戏班支起流动戏台。班主老赵的绝活是用拖拉机改装灯光架,车斗里装着全套梆子锣鼓。他们专演活词戏,现编现唱的《豳风新传》里,连街口新开的水果店都能编进唱词。

看那个穿蓝布衫的琴师没?常来听戏的刘婶压低声音,人家祖上是给慈禧唱过堂会的,现在每天清早还在泾河边教娃娃们拉板胡。正说着,台上丑角突然跳出戏文,冲着台下喊:老李头,你昨天输给我的柿子酒可别忘了!顿时引发一片笑闹。

三、戏箱深处的传承密码

在彬州戏曲博物馆,73岁的非遗传承人吴月娥正在整理三十斤重的凤冠。玻璃柜里陈列着民国时期的戏单,泛黄的纸页上还能辨认出水牌写戏的痕迹——班主根据点戏数量临时调整剧目,这手绝活现在只剩两位老艺人掌握。

后院作坊里,年轻学徒小马正在学制靠旗。老师傅执刀削竹片的力道讲究三轻三重,做出来的靠旗舞动时有特殊颤音。以前戏班走穴,遇到土匪就挥靠旗当武器。老师傅的玩笑话里,藏着老艺人的生存智慧。

四、新生代的破圈实验

周末的彬州剧院正在上演实验戏曲《豳地·陶》。舞台上,后生演员把秦腔与街舞融合,LED屏投射着大佛寺石窟的浮雕光影。00后主创小林说灵感来自爷爷的戏本:老唱词里'七月流火'的意境,配上电子乐意外带感。

散场时,看见几位白发观众边摇头边嘀咕:胡闹嘛,转眼却掏出手机扫码关注剧团公众号。剧场外的文创摊前,秦腔脸谱马克杯和我❤彬州戏帆布包卖得正火,收银姑娘笑着说:昨天还有个西安来的妹子,买了十套说要送闺蜜。

**贴士:**

-每周三/六上午,城隍庙戏楼有惠民演出(免票)

-开元广场夜市戏摊每晚19:30开锣

-实验剧场每月首个周五开放日可参观后台

-老字号豳风戏装店可定制戏曲元素伴手礼

暮色中的彬州城,渭河支流汃水倒映着两岸灯火。河堤上传来票友们自发的地摊戏,二胡声混着烧烤摊的烟火气,唱了一千年的豳风雅韵,正在市井烟火里长出新的年轮。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