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州老街深处藏着一群戏疯子
彬州老街深处藏着一群戏疯子
在彬州老城的青石板巷弄里,每当暮色四合时,总有些特别的响动从雕花木窗里溜出来。不是麻将牌的碰撞,也不是广场舞的旋律,而是秦腔的梆子声与弦板腔的丝竹之音交织缠绕,让整条街巷都浸润在戏曲的余韵里。这些声音的主人,正是这座千年古城里最鲜活的文化密码。
一、老城墙下的活化石
文庙街拐角的百年茶馆里,72岁的王守仁正对着褪色的戏折子比划身段。这位原彬州秦腔剧团的老生演员,退休后把茶馆二楼改造成了守仁戏苑。每到周五傍晚,茶香里就会飘起《三滴血》的苍劲唱腔,二十多位银发票友踩着鼓点轮番登场,茶杯盖成了临时惊堂木,八仙桌拼出三尺戏台。
在彬州戏曲协会的名册上,登记着136位像王老这样的资深票友。他们中既有原剧团退休的琴师,也有摆了一辈子凉皮摊却能唱全本《火焰驹》的老街坊。最令人称奇的是西关的赵金凤老太太,90岁高龄仍能踩着三寸金莲走圆场,她珍藏的民国手抄本《玉堂春》被市非遗中心视若珍宝。
二、后浪推前浪的新戏骨
当人们以为戏曲要随老城墙一同斑驳时,一群年轻人正在改写剧本。在彬州大剧院的后台,25岁的李婷对着手机直播镜头勾画脸谱。这个戏曲表演专业的毕业生,把《杨门女将》改编成短视频,让穆桂英的翎子与电子音乐碰撞出奇妙火花。她的抖音账号彬州小青衣已有8万粉丝,每条视频下都有年轻人相约学戏。
非遗传承人张立刚的弦板腔传习所里,每周六都挤满中小学生。他们用3D打印制作皮影,给传统唱词配英文翻译,还把《白蛇传》改编成交响诗剧。去年中秋,这群孩子带着创新剧目登上省城大剧院,谢幕时老艺人们抹着眼泪连说后继有人。
三、市井深处的文化图腾
在彬州,戏曲从来不是阳春白雪。东大街的裁缝铺老板娘王秀兰,边踩缝纫机边哼《周仁回府》,给客人量尺寸时突然来段水袖功;夜市烧烤摊主马建军独创烤肉梆子,烤架上的肉串翻飞竟暗合戏曲锣鼓经。更别说那些藏在居民楼里的家庭戏班,阳台上吊嗓的老先生与背英语单词的孙子隔窗对唱,构成最生动的文化传承图景。
这座丝路古城正用最鲜活的方式守护文化基因。当晨光爬上开元寺塔,新一天的梆子声又在老街响起——那是千年戏韵的心跳,更是文化血脉的延续。在这里,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是传统的守护者,在烟火人间续写着永不落幕的文化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