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闲话:彬哥的流行调儿和戏台老腔儿隔了多远?

茶馆闲话:彬哥的流行调儿和戏台老腔儿隔了多远?

后生们捧着手机追彬哥的新歌时,老戏迷总爱念叨这调调儿可比不得咱《锁麟囊》。今儿咱不争高低,单说这流行歌和老祖宗传下来的戏文,究竟差在哪几板斧上?

**一、调门里的乾坤**

听彬哥的歌,电吉他和鼓点能把人震得心口发颤,三分钟里恨不得塞进十八般变化。那戏曲里的京胡一响,非得是水磨功夫,慢悠悠地勾着你的魂儿。《武家坡》里薛平贵一句八月十五月光明,光这七个字就能转三个调门,比现在那些整首歌一个调的流行曲,不知多出多少弯弯绕。

**二、身段里的讲究**

前些天看彬哥演唱会,小伙子们甩着荧光棒蹦得欢实。可您要是往戏园子里瞧,那才叫讲究。程派青衣的水袖一抛,三米长的绸子能卷出九曲十八弯,每个转身都得按着锣鼓点儿。老话儿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搁现在选秀歌手里怕是要成古董了。

**三、词句里的春秋**

您听听现在的流行词儿,燃烧我的卡路里直白得能噎人。可戏文里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开口是可怜负弩充前阵,历尽风霜万苦辛。这词儿里藏着典故,含着韵脚,嚼着比青橄榄还有味儿。倒不是说白话不好,只是少了那份咂摸的余韵。

**四、看官们的脾气**

戏园子里的老票友,听的是角儿换气时的颤音,看的是靴底扬尘的尺寸。现在的年轻人追星,图的是跟着节奏摇摆,要的是瞬间的痛快。前儿见个小姑娘,能把彬哥每首歌的应援色倒背如流,可问她《牡丹亭》里杜丽娘姓什么,愣是眨巴半天眼。

说到底,戏文是陈年的老窖,得就着月色慢慢品;流行歌是街角的奶茶,图个当下的爽快。哪天要是能在livehouse里听见二黄腔混着电子乐,那才叫真热闹。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