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老戏迷才知道的冷知识:挂名夫妻原来叫这个名!

宾阳老戏迷才知道的冷知识:挂名夫妻原来叫这个名!

在宾阳古戏台的青砖黛瓦间,一折折老戏唱了上百年,那些藏在戏文里的讲究,连不少本地年轻人都未必说得清。就说这挂名夫妻的典故,非得钻进老艺人的茶话堆里,才能挖出点门道。

**一、戏台上的假凤虚凰**

上世纪五十年代,宾阳桂剧团排《梁祝》时遇到件棘手事:旦角人手不够!当时的班主黄三爷灵机一动,让唱小生的阿贵改扮祝英台。这一改可不得了,阿贵把折扇一收,水袖轻扬,活脱脱就是个闺门旦。台下老观众看得入神,直到谢幕才惊觉:这不是阿贵哥么?从此挂名夫妻的戏称就在戏班传开了。

这种反串传统在宾阳戏曲里早有渊源。清光绪年间的手抄本《梨园旧事》记载,每逢庙会大戏,常有生扮旦角,旦充丑行的趣事。老艺人说这叫借角还魂,既解了人手短缺的急,又平添几分戏味。

**二、凤凰灯下的规矩**

宾阳戏班后台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反串搭档的两人,卸了妆得互称师兄妹。去年重排《女驸马》时,新来的武生阿强不懂事,下了台还管花旦小芸叫娘子,被班主罚洗了半个月的戏服。老辈人说这是戏里戏外两重天,得用规矩把戏文和现实隔开。

这种讲究倒有几分人类学的门道。宾阳师范大学的民俗学者发现,当地戏班通过严格的称谓制度,构建起虚实分明的表演伦理。就像那盏悬在后台的凤凰灯,明晃晃照着戏箱上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三、藏在唱词里的密码**

细听那些挂名夫妻的唱段,暗藏不少机锋。《双拜月》里王瑞兰的唱词:他道是兄妹相称,奴这里心儿怦怦,一个怦字拖腔三转,把欲语还休的心思唱得百转千回。行家说这是反串戏的三昧真火,既要演足角色,又得留着本工的神韵。

去年非遗展演时,七十岁的陈桂枝重披戏袍,和师妹对唱《柳毅传书》。两人年轻时就是有名的挂名夫妻,如今再开腔,龙女三娘那句君子啊刚出口,台下老戏迷们早已泪光盈盈。这声跨越半个世纪的呼唤,恰似宾阳戏曲最动人的注脚:假凤虚凰演真情,戏假情真唱古今。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