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的声影:宾阳戏曲转播人图鉴
扎根乡土的声影:宾阳戏曲转播人图鉴
在宾阳县古辣镇的老戏台前,八旬老人黄炳坤正用布满老茧的双手调试着三脚架上的手机。这位唱了六十年宾阳丝弦戏的老艺人,如今有了新的身份——抖音账号古辣老戏骨的主播。在他布满皱纹的眼角旁,实时滚动的弹幕不断跳出爷爷唱得真好原来宾阳戏这么美的留言。这种传统与科技的奇妙交融,正是当代宾阳戏曲传播的生动写照。
一、薪火相传的守夜人
宾阳戏曲的活态传承离不开那些扎根乡土的守夜人。在邹圩镇红水河边,五代传承的韦氏戏班仍保持着口传心授的传统。班主韦志刚的记事本里密密麻麻记着祖辈传下的128个传统剧目,每个唱腔转折处都标注着特殊的符号。'过山调'要唱出竹海翻浪的起伏,'哭嫁腔'得带着红水河的呜咽,他边说边比划,手背上的青筋随着唱腔起伏跳动。
在黎塘镇的文化站里,退休教师覃秀珍用十年时间整理出三大本宾阳采茶戏工尺谱。泛黄的纸页上,除了传统记谱法,还穿插着她手绘的舞步图示。这个'蝶恋花'步法,要像春蚕吐丝般绵延不断,老人边说边踮起脚尖示范,阳光透过木窗棂在她月白色的唐装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二、破壁出圈的新农人
新生代传承人正在用当代语言重构传统。95后姑娘陆晓芸的B站账号宾阳戏girl拥有27万粉丝,她将采茶戏的甩袖动作编成戏曲手势舞,带动全网模仿热潮。在最新视频中,她穿着改良汉服在高铁站即兴表演,传统水袖与现代建筑的碰撞获得百万点击。
在宾州古城墙下,00后组合丝弦兄弟架起专业录音设备。他们用电子音乐混搭丝弦戏唱段,制作的《新·醉古辣》在网易云音乐戏曲榜蝉联三周冠军。主唱黄子轩说:我们要让老戏腔在蓝牙耳机里重生。
三、暗涌之下的坚守者
在光鲜的传播数据背后,仍有无数无名者在默默耕耘。和吉镇的老艺人谭木生自费购置投影设备,每周三雷打不动地在村口放映自己录制的教学视频。陈平乡的民办教师团队开发出AR戏曲教材,通过手机扫描课本就能观看立体全息表演。
这些传播者构成的文化网络,正在重塑宾阳戏曲的生态。当夜幕降临,你会看见这样的场景:祠堂里的老艺人在教孩童甩水袖,县城咖啡馆的年轻人戴着耳机听电子丝弦戏,田间地头的手机支架上,直播画面里的戏服与稻浪同频摇曳。这种传统与当下的奇妙共生,或许正是非遗传承最美的样子。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