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彬州梨园声:那些活跃在古豳大地的戏曲明珠》

《寻访彬州梨园声:那些活跃在古豳大地的戏曲明珠》

【开篇】

锵锵锵——一阵急促的板胡声穿透晨雾,惊醒了沉睡的彬州城。在开元寺塔的飞檐下,在泾河岸边的古渡旁,世代相传的戏曲声腔正演绎着这片土地的千年故事。作为古豳文化的发源地,彬州戏曲的传承者们用戏台丈量时光,今天让我们循着梆子声,探访那些扎根民间的戏曲演唱团体。

【彬州戏曲团:老字号的新传承】

在中山街青砖灰瓦的老剧场里,每周三准能见到戏曲团老班主李振江调弦的身影。这支成立于1952年的专业剧团,完整保留了秦腔、弦板腔两种非遗剧种。去年复排的弦板腔《三请樊梨花》在省城连演七场,青年演员王亚娟改良的水袖功让老戏迷们直呼后生可畏。剧团现有32名演职人员,既有国家二级演员,也有刚从省艺校毕业的新苗。

【永乐社火戏班:行走的民间博物馆】

每年正月十五,永乐镇的老戏台总会迎来最热闹的时刻。这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戏班,完整保留着社火戏的原始形态。班主张满仓既是种粮大户,也是能唱全本《火焰驹》的老把式。他们自制的牛皮影人、竹编戏服被民俗专家称为活态文物。戏班现有成员18人,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14岁,农忙时务农,节庆时唱戏,将豳风古韵代代相传。

【豳风青年剧社:传统与潮流的碰撞】

在彬州大剧院东侧的文化创意园里,一群90后正在尝试戏曲的破圈实验。这支成立仅3年的年轻剧团,把秦腔唱腔融入流行音乐,用全息投影再现传统戏台。社长陈思雨带领团队创作的实验剧《豳风·七月》网络点击量突破百万,让年轻观众直呼原来秦腔可以这么酷。剧社现有固定成员15人,平均年龄26岁,定期举办戏曲快闪非遗体验课等活动。

【戏曲传承背后的守护者】

在这些看得见的剧团之外,还有更多隐形的传承力量。彬州文化馆的戏曲传习所每周开设公益课堂,72岁的非遗传承人赵文虎手把手教孩子们耍花枪;城关小学的小梅花秦腔社连续五年在全省少儿戏曲大赛摘金夺银;就连外卖小哥张建军,也在送餐间隙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家乡戏韵。

【尾声】

当最后一抹夕阳掠过紫薇山,新城区的音乐喷泉与老城区的戏台笙歌同时响起。从专业院团到民间戏班,从耄耋老人到垂髫稚子,彬州人用不同的方式守护着流淌在血脉里的戏曲基因。这些或古老或年轻的戏曲团体,正如同泾河岸边的芦苇,岁岁枯荣却生生不息,在新时代续写着属于豳地的梨园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