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州戏曲:黄土地上的百年腔韵
**彬州戏曲:黄土地上的百年腔韵**
在渭北高原的褶皱里,彬州古城静静守望着千年的时光。这座素有诗经豳风故里之称的城市,不仅以周祖公刘教民稼穑闻名,更在黄土地深处孕育出独特的戏曲文化。每当夜幕降临,城隍庙前的空地上总会亮起汽灯,梆子声穿透夜色,老戏迷们裹着羊皮袄蹲坐在石碾上——这方水土的戏曲记忆,正随着老艺人的一板一眼鲜活起来。
**一、老腔新唱:豳地梆子的前世今生**
在彬州农村,至今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梆子乱的俗谚。这种被当地人称为乱弹的豳地梆子,与关中秦腔同源而异流。老艺人张满仓的戏箱里,至今保存着光绪年间的牛皮手抄本,泛黄的纸张上,周仁回府火焰驹的唱词间夹杂着豳地方言特有的入声字。不同于西安易俗社的改良秦腔,豳地梆子的拖腔带着黄土夯墙般的粗粝感,特别是净角的炸音唱法,仿佛要将沟壑纵横的塬坡都震出回响。
2017年非遗普查时,文化馆工作人员在龙高镇发现了一架清代戏楼梁柱上的墨迹:光绪廿三年四月廿八,永盛班在此唱《破宁国》。这支消失百年的戏班,曾在豳州二十八镇留下足迹。如今,城关镇老艺人重组的永盛社,仍保持着在开戏前焚香祭老郎神的传统,后台供奉的唐明皇木雕像,眉眼已被香火熏得模糊。
**二、弦板声中的烟火人间**
农历三月廿八的庙会,是彬州戏曲最鲜活的展演场。永乐镇的打麦场上,来自六个乡镇的皮影戏班同时开锣。灯光映在七尺白布上,签手王栓牢的十指翻飞,让牛皮刻就的人偶在《罗通扫北》的剧情中活过来。台口两侧,两位老者手持二股弦与月琴,弦板腔特有的慢紧交替节奏,与皮影武打的厮杀声完美相合。
这种发源于乾县、兴盛于彬州的说唱艺术,在电子屏幕时代意外焕发生机。去年冬天,00后大学生张倩把爷爷的《穆柯寨》皮影戏搬上短视频平台,单条播放量突破百万。如今她组建的新豳风皮影社,将流行音乐融入传统唱腔,在开元广场的戏楼连演七晚,台下挤满了举着手机的年轻人。
**三、地摊戏:民间智慧的即兴舞台**
在太峪镇,有种独特的地摊戏仍在延续。没有戏台,不穿行头,几个艺人围坐在农家院落,一柄板胡、两面铜钹就是全部家当。这种源于祈雨仪式的表演形式,最大特点是见啥唱啥。去年秋收时,村民李丰收即兴编唱的《夸农机》,把联合收割机比作铁牛神将,诙谐的方言俚语逗得满场哄笑。
更难得的是地摊戏中的对台传统。去年端午节,蒋家坡与拜家河两村戏班在泾河滩打擂,从《张连卖布》对到《梁秋燕》,即兴编创的唱词既押韵又暗藏机锋,围观群众叫好声此起彼伏。这种源自田间地头的智慧交锋,让传统戏曲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四、戏曲新生态:古老艺术的当代突围**
在中山街的戏曲茶馆,每周二的票友擂台总座无虚席。茶博士提着长嘴铜壶穿梭添水,台上的退休教师赵文彬正在表演新编灯盏头碗碗腔《豳风·七月》。他将《诗经》唱词与农事节气结合,月琴与边鼓的伴奏间,仿佛能看见先民在豳地垦荒的身影。
彬州中学的戏曲社团更是令人惊喜。孩子们用英语翻排《三滴血》选段,在赴美交流演出时引发轰动。副校长李建军说:学生设计的戏曲动漫,把生旦净丑变成了二次元角色。这种跨界融合,让古老的豳州戏曲在新时代找到了与年轻对话的方式。
夜幕下的彬州,泾河水的涛声里依然飘荡着弦索之音。从庙会戏台到短视频平台,从地摊即兴到校园课堂,这座古城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着戏曲的根脉。当九十岁的王茂才老人带着孙辈唱起《华亭相会》时,我们听见的不只是古老的腔调,更是文化基因的代际传承——在这片诞生过《豳风》的土地上,戏曲永远是最生动的精神史诗。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