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彬州戏曲圈:那些为传统艺术痴狂的人们
**探秘彬州戏曲圈:那些为传统艺术痴狂的人们**
在陕西彬州这座千年古城,秦腔的浑厚唱腔与皮影戏的灵动光影从未在时光中褪色。每当夜幕低垂,老城根下的秦声剧团总会传来阵阵板胡声,一群两鬓斑白的老戏迷围坐在石凳上,手指敲着膝盖打拍子,哼着《三滴血》的经典唱段——这便是彬州戏曲江湖的日常剪影。
**草台班子里的角儿**
嗓子一亮,八百里秦川都得抖三抖!73岁的王茂才被戏迷们尊称为彬州第一黑头。年轻时在县剧团挑大梁的他,退休后成了民间戏班的教头。每周三下午,东街社区的老年活动室总挤满学戏的票友,王老把改良过的铜器点子敲得震天响:《铡美案》里的包公,得唱出黄土坡的烈性子!
在彬州,像这样的草根戏班不下二十个。永乐镇的永乐社以皮影戏见长,班主李建军是个90后,祖传的牛皮雕刻手艺让他成了非遗传承人。他笑称自己白天雕皮影,晚上耍签子,去年将流行歌曲改编成皮影戏,在短视频平台圈粉五万。
**茶馆里的暗战**
位于中山街的老舍茶馆堪称彬州戏迷的武林大会。每周六晚的斗戏擂台上,各路票友轮番登场。60岁的张秀兰是这里的常胜将军,她能把《周仁回府》的苦音唱得满堂抹泪。去年重阳节,她戴着心脏起搏器登台,一段《火焰驹》让台下戏迷齐声叫好。
茶馆老板赵志刚是个精明的生意人,他把传统茶座改造成戏迷沙龙,墙上挂满戏曲脸谱,茶水单用戏牌命名。来壶'贵妃醉'(茉莉花茶),听段《游西湖》,这就是老彬州人的夜生活。
**校园里的传承者**
在彬州中学的戏曲社团,15岁的李晓薇正跟着非遗传承人学画皮影。这个痴迷水袖功的姑娘,去年在全省青少年戏曲大赛中凭《窦娥冤》选段斩获金奖。同学们追星,我追'角儿'。她手机里存着上百个秦腔名家视频,书桌上摆着自制的戏曲头饰。
更令人惊喜的是戏曲机器人社团。职校教师杨振华带着学生将编程与传统艺术结合,设计出能表演杖头木偶的机械臂。去年市科技节上,他们的智能皮影台让老艺人们直呼老祖宗的手艺遇上新世代的脑瓜子。
**深山里的守艺人**
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北极镇,83岁的魏占山守着全彬州最后的手工戏箱作坊。三十道工序制成的髯口,用的还是民国传下来的犀牛角梳。老人抚摸着泛黄的戏本说:我爷爷给易俗社做过行头,现在年轻人嫌费工夫,但总得有人守着这些老规矩。
这些散布在茶馆、校园、深山的戏曲爱好者,用不同的方式延续着传统艺术的脉搏。或许正如老戏迷们常说的:戏台子能拆,人心里的戏拆不掉。在彬州,每个为戏曲痴狂的身影,都在为千年古韵谱写新的唱词。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