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豳锣鼓敲响时——细数彬州戏曲舞台上的流光溢彩

当古豳锣鼓敲响时——细数彬州戏曲舞台上的流光溢彩

渭北高原的风掠过诗经故里,豳风亭的飞檐下传来苍劲的秦音。在彬州这座千年古城,戏曲不仅是舞台艺术,更是流淌在泾河两岸的文化血脉。每当夜幕降临,城隍庙戏楼前的青石板上就会坐满手持旱烟袋的老汉,他们等待的不仅是熟悉的唱段,更是一段与时光对话的文化旅程。

一、古调新声里的千年回响

彬州戏曲舞台上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那些传承百年的传统剧目。弦板腔《三娘教子》里,老艺人张德宽执檀板击节而歌,苍凉的嗓音穿透夜空,将教子成名的典故演绎得催人泪下。秦腔《火焰驹》中须生演员一个摔僵尸引得满堂喝彩,髯口飞扬间尽显忠义风骨。这些浸透着豳地古韵的唱腔,在彬州戏曲剧团几代人的打磨下愈发醇厚。

戏迷们最津津乐道的,当属已故秦腔名角吕明发留下的《金沙滩》。每逢庙会,他的亲传弟子总要搬演这出杨家将故事。当数儿郎的悲壮唱段响起,台下白发老者们打着拍子轻声应和,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麦场看草台班子的岁月。

二、现代舞台上的守正创新

在彬州大剧院的聚光灯下,新编历史剧《公刘稼穑》正掀起观剧热潮。这部讲述周先祖教民稼穑的作品,将农耕文明的古老智慧融入现代舞美设计。舞台中央旋转的二十四节气转盘,配合着演员们手持耒耜的舞蹈化表演,让年轻观众直呼原来秦腔可以这么潮。

新民镇文化站的戏曲+直播实验更显新意。非遗传承人李彩霞带着弟子们在古戏楼上开起直播间,《华亭相会》的婉转唱腔通过手机传向四方。戏楼飞檐下的LED屏实时滚动着网友留言,传统艺术与数字时代在方寸屏幕间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三、田间地头的艺术盛宴

农历三月二十的城隍庙会,才是彬州戏曲最鲜活的舞台。来自各镇村的三十多个民间班社齐聚古城,从晨光熹微唱到星斗满天。永乐镇的皮影戏班在百年古槐下支起亮子,《游龟山》的影人在老艺人指间翻飞,引得孩童们追逐嬉笑。

水口镇的社火表演更添几分野趣。画着秦腔脸谱的汉子们抬着三米高的芯子穿街过巷,芯子上的小演员随着锣鼓节奏舞动水袖。这种融戏曲、杂技、民俗于一体的表演,让慕名而来的摄影爱好者们快门按个不停。

当最后一记梆子声消失在泾河岸边的暮色里,戏迷们仍不舍散去。他们知道,在彬州这片文化沃土上,戏曲从来都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生长在田间地头、流淌在百姓血液里的生命律动。那些或苍劲或婉转的唱腔,既是先民们留下的文化密码,更是今人对古老艺术的时代诠释。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