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豳风韵今犹在听彬州老腔吼出千年沧桑

古豳风韵今犹在听彬州老腔吼出千年沧桑

渭北旱塬深处,泾河奔腾不息。在彬州这座千年古城里,每当暮色四合,总有三五老艺人聚在古戏楼下。褪色的红绸幕布后,粗瓷碗里酽茶正浓,枣木梆子往条凳上重重一敲,震得檐角铜铃叮当作响。这是独属于黄土高原的戏曲密码,是深藏在大佛寺石窟里的千年回响。

一、豳风遗韵里的戏曲密码

漫步彬州老城,残存的宋代城墙砖缝里仿佛还嵌着《诗经·豳风》的韵律。考古学家曾在水帘洞遗址发现汉代说唱俑,陶俑眉眼生动,双手做击节状,印证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戏曲基因。唐时丝路驼铃悠扬,玄奘法师驻足大佛寺译经,敦煌壁画上的胡旋舞姿悄然融入本土戏文。

最令人称奇的是明万历年间《邠州志》记载的地台戏,农人用木锨为板、犁铧作锣,在打麦场上即兴编唱。这种源自周代击壤歌的原始戏剧,至今仍在龙高镇元宵社火中鲜活传承。老艺人们说:咱这戏是土里长出来的,比秦腔还早三百年。

二、老腔里的生命史诗

彬州戏曲的魂灵在于其独特的声腔体系。老腔艺人演唱时双脚跺地,脖颈青筋暴起,一声哎——嗨——的拖腔能震落屋梁积尘。这种源自戍卒思乡曲的挣破头唱法,与敦煌遗谱中的急曲子不谋而合。2016年非遗普查时,专家在香庙镇发现清代手抄本《豳风大曲》,其中记有九种已然失传的润腔技法。

戏台之上,三尺红毡便是万里河山。老艺人不着戏服,一杆烟袋可分饰将军与村妇。演《斩单童》时,单雄信临刑前那声二十年后再相会,苍凉的拖腔惊起泾河滩头白鹭齐飞。这种吼破天的表演,恰是黄土高原儿女面对旱涝天灾的生命呐喊。

三、古戏楼下的新传承

永乐古镇的明代戏楼前,90后小伙张浩正在调试直播设备。他的抖音账号豳州老腔已有二十万粉丝,最新一条《劈山救母》短视频获赞过万。以前学戏要跪香拜师,现在年轻人刷着手机就把戏学了。说话间,他给直播间观众展示家传的清代檀板,斑驳的板面上深深浅浅全是祖辈的指痕。

在彬州非遗保护中心,78岁的传承人王振海正在指导小学生练习风搅雪唱法。孩子们稚嫩的嗓音与老人沙哑的声线交织,恰似泾河与太峪河的交汇。文化馆最新排演的老腔音乐剧《豳州往事》,将传统唱腔与现代交响乐融合,首演当日座无虚席。

夜幕降临时分,大佛寺石窟的万千造像静默如初。山脚下文化广场的戏台灯火通明,台上老艺人的一声嘶吼穿透千年时光,台下零零后观众的手机屏幕与天上星河交相辉映。这方水土的戏曲基因,正以最古老又最新潮的方式,在豳风浩荡中薪火相传。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