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声探韵:彬州古戏台里的百年回响
寻声探韵:彬州古戏台里的百年回响
沿着泾河北岸行走,青砖灰瓦的老城墙上,传来一阵苍劲的秦音。在彬州这座千年古城,戏曲早已不是单纯的表演艺术,而是深深嵌入街巷肌理的文脉基因。那些静立百年的戏台楼阁,正用斑驳的砖木讲述着属于这座城市的戏曲故事。
一、古寺梵音伴戏韵
大佛寺前的露天戏台,青石台基上留着深浅不一的岁月刻痕。始建于金代的古戏台,每逢农历三月廿八庙会,必上演三天三夜的连台本戏。老辈人至今记得,1956年尚小云先生在此演出《双阳公主》时,台下观众挤得水泄不通,连寺院山门前的石狮子都站满了人。
这座三面透空的古戏台暗藏玄机。台顶藻井的八角穹窿结构,能将演员的唱腔自然聚拢。后台墙壁上,依稀可见清末戏班用木炭写的今日《火焰驹》,明日《游西湖》的演出预告。当暮色降临,古寺飞檐的铜铃随风作响,与台上的梆子声交织成独特的时空韵律。
二、街巷深处觅弦歌
中山街的同乐剧场,门楣上褪色的木匾还保留着民国楷书。这座前店后坊的老戏园,二楼包厢的雕花木栏已磨出包浆。每周三下午的惠民演出,总能看到银发老人们带着保温杯早早占座。剧场后巷的面馆老板说,演员们卸妆后常来吃夜宵,油泼面的香气里还飘着未散的戏词。
城隍庙巷的皮影戏馆藏着另一番天地。老艺人张师傅的皮影箱里,整齐码放着三百多件牛皮影人。当《劈山救母》的唱腔响起,灯光将彩绘影人投射在白麻布上,沉香挥动开山斧的瞬间,总能让孩子们屏住呼吸。这些藏在市井深处的戏曲空间,就像老树的年轮,记录着城市的文化记忆。
三、新声古调两相宜
泾河新区的现代大剧院里,3D全息技术正重现《三滴血》的经典场景。年轻观众发现,舞台背景中飘落的雪花竟带着彬州塔的剪影。而在二十里外的水口镇,农民自办的大地舞台刚演完新编眉户戏《果乡新事》,台上演员就是种苹果的乡邻。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随处可见。非遗传承人李秀兰的戏服作坊里,苏绣蟒袍旁挂着LED灯带的改良戏装;戏曲进校园活动中,孩子们用编程机器人演绎《周仁回府》的经典桥段。古老的戏曲艺术,正在这座西北小城绽放出新的生命力。
夜幕下的彬州,老城根茶社的板胡声穿过潮湿的街巷。戏迷们围坐在八仙桌旁,就着茯茶听业余票友唱《金沙滩》。当苍凉的唱腔混着茶香飘向星空,你会突然明白:那些古戏台不仅是建筑遗存,更是流动的文化血脉,在时光里生生不息地流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