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州老腔:黄土塬上的一曲苍凉绝唱

彬州老腔:黄土塬上的一曲苍凉绝唱

渭北高原的沟壑间,当暮色浸染窑洞的窗棂,一声裂帛般的唱腔撕开寂静的夜空。这是彬州老腔,一种扎根于黄土塬上的独特戏曲形式,带着秦地特有的苍劲与悲怆,在田间地头传唱了六百余春秋。

一、铁犁划出的韵律

彬州老腔的诞生,与这片土地上农人的劳作密不可分。春耕时节,扶犁的老农在黄土地里踩出深浅不一的沟壑,粗粝的号子声与木犁破土的声响交织,形成了最原始的音律节奏。农闲时分,人们用犁铧敲击废弃的农具,铁器相撞的铿锵声竟与秦腔的梆子声暗合。

这种源于土地的戏曲,其行腔走板带着天然的野性。表演者脖颈青筋暴起,声腔直冲云霄,尾音却突然跌落,如同山崖上坠落的巨石,在沟壑间激起层层回响。当地人说,听老腔要站在塬畔,让西北风裹着唱腔灌进耳朵,方能品出其中真味。

二、皮影幕后的千年绝响

明万历年间,随着皮影戏传入渭北,老腔找到了新的载体。三尺白布后,挑线艺人十指翻飞,操纵着牛皮刻就的影人。唱腔时而如泣如诉,时而金戈铁马,将《三战吕布》《薛仁贵征西》等故事演绎得荡气回肠。

张家班第七代传人张全福回忆,旧时戏班赶场,常背着装满影人的藤箱翻山越岭。在煤油灯昏黄的光晕里,艺人们用烟酒浸润过的嗓子唱出千年悲欢。最鼎盛时,渭北三十六塬,塬塬都有老腔班子,戏台就搭在打麦场上,十里八乡的百姓举着火把赶来听戏。

三、古调新声的世纪对话

2006年,老腔艺人登上北京人艺舞台。粗布褂子、旱烟袋与现代剧场形成强烈反差,但当那声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的唱词炸响时,全场观众为之震撼。这种原始的生命力,让习惯了精致艺术的都市人感受到直击心灵的冲击。

如今的老腔传承人正在探索新路。90后姑娘王彩玲将电子乐融入老腔,在抖音平台收获百万点击;非遗工坊开发出皮影文创,让古老的影人化作书签、挂饰走进现代生活。在彬州市文化馆,每周三的公益传习班上,总能看到白发老者与垂髫稚子同台学艺的画面。

暮色中的渭北高原,老腔的余韵仍在沟壑间回荡。这来自土地的声音,既有农耕文明的诗意,又饱含生命本真的力量。当现代灯光照亮古老戏台,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非遗的保护,更是一个民族在时代浪潮中守护文化根脉的执着。黄土塬上的这曲绝唱,正以新的姿态,续写着千年不绝的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