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绕梁处梨园新苗生——探访彬州戏曲人才摇篮
秦腔绕梁处梨园新苗生——探访彬州戏曲人才摇篮
渭北高原的晨雾尚未散尽,彬州市戏曲艺术学校的练功房里已传出清脆的板胡声。十五岁的张雨欣对着落地镜练习云手,额头沁出的汗珠在晨光中闪烁。这个来自龙高镇农家院的姑娘,正沿着彬州秦腔十大名旦杨桂珍的足迹,在青砖灰瓦的校园里追寻着戏曲梦想。
一、百年传承育新枝
彬州戏曲艺术学校的创办可追溯至民国初年的同乐班科班,2012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正式挂牌。校园坐落在紫薇山下,三进四合院式建筑群保留着明清戏楼遗风,朱漆大门上传艺授道的匾额已逾百年。这里不仅是陕西秦腔非遗传承基地,更与西安易俗社、三意社等名团建立定向培养机制。
学校现有戏曲表演、器乐伴奏、舞台美术三个专业,实行五年一贯制中专教育。近年新增多媒体戏曲制作方向,将无人机航拍、虚拟现实技术引入传统教学。校长王立仁是省级非遗传承人,他独创的以戏带功教学法,让新生入学三个月就能登台演折子戏。
二、招贤纳士觅良才
每年三月梨花开时,校门口的朱红告示墙便贴出招生简章。2024年计划招收80名学员,其中戏曲表演专业50人,器乐伴奏20人,舞台美术10人。招生范围覆盖陕甘宁三省区,特别设立古豳文化传承奖学金,对彬州本地考生优先录取。
报考者需参加初试、复试两轮考核。初试侧重基本功考察:女生需完成圆场步绕场三周,男生要展示旋子腾跃;复试则要演绎《三滴血》《火焰驹》等经典片段。器乐专业考生须自带板胡、二弦等主修乐器,现场视奏秦腔曲牌。
三、戏韵浸润少年时
清晨五点半,练功房的把杆前已站满压腿的学生。戏曲表演专业课程设置独具匠心:周一周三学身段,周二周四练唱腔,周五进行剧目排演。文化课教师将《诗经》中的豳风篇章与秦腔唱词对照讲解,让学生感受千年文脉的延续。
校园东南角的非遗工坊里,舞台美术专业学生正在制作戏帽。掐丝、点翠、绒球制作等传统技艺在这里焕发新生,学生们设计的改良靠旗在省青年创意大赛中屡获殊荣。每年四月,全校师生都会前往大佛寺古镇,为农历三月廿八的庙会献上七天大戏。
四、雏凤清于老凤声
报考戏曲学校需注意三大要点:一是要考察孩子身体素质,戏曲表演对腰腿柔韧性要求较高;二是重视文化课成绩,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将语文、历史列为必修重点;三是提前参加暑期体验营,学校每年七月开设公益戏曲夏令营。
在2023届毕业生中,有12人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深造,8人加入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更令人欣喜的是,00后学员刘佳琪改编的现代秦腔《豳风·七月》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让古老的彬州梆子唱响了时代新韵。
暮色中的校园传来悠扬的板胡声,戏楼飞檐下的铜铃随风轻响。在这里,古老的戏曲程式正与青春碰撞出新的火花,那些在练功房挥汗如雨的身影,终将在聚光灯下绽放属于他们的华彩。正如戏谚所云:台上一转身,台下十年春,这座渭北小城里的戏曲学府,始终为坚守传统的年轻人亮着一盏明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