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城老戏台:听三百年渔鼓声里的悲欢

滨城老戏台:听三百年渔鼓声里的悲欢

暮色中的滨城老码头,咸涩的海风里总飘着若有若无的戏腔。老茶客们常说,这是当年渔鼓班留下的魂。滨城戏曲的命脉,就系在那些被盐渍浸透的旧船板与渔网上,在潮起潮落间生长出独特的韵律。

一、盐滩上的声腔

清康熙年间,从莱州湾飘来的渔船带来了吕剧的种子。渔工们卸下满舱的刀鱼,总要围坐在船头唱几段《王定保借当》。海蛎子壳做的梆子敲击船帮,混着浪涛声竟成了天然伴奏。光绪年间,滨城人王长贵将渔家号子揉进吕剧唱腔,创造出浪头调——起腔时如巨浪拍岸,拖腔时似潮水退滩,听得人浑身起栗。

老辈人至今记得1932年那场对台戏。城南刘家班唱《姊妹易嫁》,城北孙家班演《小姑贤》,两家戏台隔街相望。孙家班当家花旦孙月娥灵机一动,把渔家女织网的梭子当道具,唱到手把梭子心发颤时,真将梭子抛出五丈远,不偏不倚落在刘家班鼓师跟前。满城观众喝彩声震得屋檐落灰,从此飞梭传情成了滨城吕剧绝活。

二、戏台上的海腥味

滨城戏班后台总挂着渔网,不是道具,是真家伙。台风天不能出海,老艺人就坐在渔网上补戏服。旦角鬓边的绢花用贝壳染色,武生的靠旗绣着浪花纹,就连丑角的鼻梁都要抹点虾酱——说是这样扮相更鲜活。1956年赴省汇演时,滨城剧团带着咸鱼干当干粮,在省城戏院后台煎鱼,香味勾得其他剧团的人直咽口水。

渔鼓圣手李茂才的绝活至今无人能及。他能用三块船板、五个海螺奏出《东海潮生曲》,左手指节敲击船板拟潮声,右手海螺吹出鸥鸣。某年中秋夜戏,他即兴加入浪涛声,竟引得真潮水应和着鼓点涨落,观众都说这是海龙王来听戏。

三、海风中的传承

1990年代,滨城老戏台墙皮剥落,年轻人都往城里跑。老艺人赵金福把自家渔船改成海上戏台,每逢初一十五就在海湾里唱戏。潮水漫过甲板也不停腔,渔火映着油彩的脸,倒比霓虹灯更有味道。有个北京来的导演偶然拍到这场面,纪录片《浮生戏海》竟拿了国际大奖。

如今滨城戏曲博物馆里,陈列着补丁摞补丁的戏服,漆皮斑驳的海螺梆子。最显眼处摆着半块船板,上面密密麻麻刻着百年来戏班演出的剧目。游客常问管理员:这些戏还有人会唱吗?这时总会有苍劲的唱腔从窗外飘来——八十岁的孙玉兰带着娃娃班,正在老榕树下教《渔娘曲》呢。

当最后一抹晚霞染红海面时,老码头又响起零星的梆子声。滨城的戏,像海边的礁石,潮水退去总会露出本色。那些掺着鱼腥味的唱腔里,藏着渔家人三百年的笑与泪,比任何史书都鲜活。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