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城戏韵:黄渤海岸边的百年腔调
滨城戏韵:黄渤海岸边的百年腔调
渤海湾的浪涛拍打着滨城海岸,这座海滨城市不仅以鲜美的海产闻名,更孕育着独特的戏曲文化。当海风裹挟着咸味掠过街巷时,总能听见戏迷们哼着婉转的曲调,那是浸润着海盐味的艺术传承。
一、老码头飘来的戏音
1907年开埠的滨城码头,汽笛声里夹杂着天南海北的方言。山东船工带来的茂腔与河北商人哼唱的梆子,在渔港茶馆里悄然交融。老辈艺人王德胜回忆:当年'同乐茶园'的戏台上,冀东皮影的驴皮人儿能唱出辽南小调,胶东大鼓的铜钹敲着奉天落子的节奏。这种奇妙的混搭,孕育出滨城戏曲独特的海味。
在民主广场的百年戏楼遗址,青砖缝隙间仍可寻见当年的海报残片。泛黄的纸片上,海派评剧四个字依稀可辨,这是滨城艺人对传统评剧的革新——用海蛎子味的方言念白,把渔家故事搬上舞台。老票友张大爷至今记得《浪头红》的唱词:潮涨潮落十八载,网眼漏不过命安排,苍凉的唱腔里尽是讨海人的宿命。
二、戏箱里的海风
滨城戏曲博物馆的玻璃柜中,陈列着见证历史的行头。一顶缀满贝壳的渔婆头饰,是1948年《海娘娘》首演时的道具,珍珠母镶嵌的鳞片在灯光下泛着幽蓝,仿佛刚从海底打捞上岸。更引人注目的是件用渔网改造的水袖,老艺人们将破旧的渔网浸染茜草,织就成飘若云霞的戏服。
非遗传承人李月娥正在传授浪头步——这套台步模仿渔船在浪尖起伏的姿态,要求演员膝盖微屈,以腰为轴画八字。年轻演员小陈练了三个月仍不得要领,李老师笑说:得去码头看渔船靠岸,看老渔民怎么在甲板上走猫步。这种源于生活的艺术提炼,正是滨城戏曲的生命力所在。
三、新浪潮里的老腔调
东港区的弄潮剧社里,90后主创们正在排练实验戏曲《潮信》。传统皮影投影在环形幕布上,电子音乐伴着渔家号子,年轻演员用Rap念白:老祖宗的桨,摇出新浪潮。这种跨界尝试引发热议,老戏迷摇头说胡闹,大学生们却场场爆满。
在中山区文化馆,每周三的戏曲工作坊座无虚席。00后女孩林淼跟着视频学唱《赶海调》,智能戏服记录着她的身段数据。馆长说:我们要让戏曲像海边的沙画,潮水退去又留下新的印记。确实,当白发票友和染发青年同唱一段西皮流水时,海风中的曲调正书写新的传奇。
夜幕降临时,星海广场的戏迷角又响起胡琴声。老人们在唱《望海潮》,年轻人抱着吉他和声,游客举着手机录像。咸湿的海风卷着戏文飘向远方,这声音里,有六百年的沧桑,也有正在生长的希望。滨城的戏曲如同礁石上的海蛎,任凭浪潮冲刷,始终带着大海赋予的坚韧与鲜灵。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