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城老戏楼里藏乾坤:探秘黄河岸边的梨园传奇

滨城老戏楼里藏乾坤:探秘黄河岸边的梨园传奇

黄河入海口北岸的滨城,每逢农历三六九的集市日,总能在街角巷尾听见悠扬的胡琴声。这座看似寻常的鲁北小城,实则蕴藏着令人惊叹的戏曲基因。当您穿过青石板铺就的北镇老街,推开百年老戏楼斑驳的木门,一段跨越时空的戏曲传奇正待开启。

一、吕剧摇篮里的百年绝唱

滨城民间流传着一句老话:十个滨城人,九个会唱吕。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吕剧,在这里找到了最肥沃的土壤。光绪年间,滨城艺人张传海将琴书唱腔与皮黄板式融合,在黄河渡口的船工号子中淬炼出独特的滨州调。这种带着河泥气息的唱腔,在《小姑贤》《姊妹易嫁》等经典剧目中焕发异彩。

在杨柳雪村的吕剧传习所,笔者见到79岁的吕剧名角王桂芳。老人抚摸着褪了色的戏服说:当年在黄河大坝上演出,台下两万多人打着火把看戏,那场面比现在演唱会热闹多了。说着便亮开嗓子唱起《李二嫂改嫁》,苍劲的嗓音里仍带着当年的泼辣劲儿。

二、梆子声中的金戈铁马

滨城梆子戏班至今保留着独特的三开箱习俗。每年正月十三,戏班成员要对着供奉唐明皇的神龛行三叩九拜大礼,取出封箱的蟒袍玉带,才算正式开年。这种源自唐代宫廷的仪式,在滨城已延续二百余载。

在秦皇台遗址旁的露天戏台,笔者目睹了震撼的武戏场面。八名武生翻着连环跟斗跃上戏台,刀枪碰撞间火星四溅。70岁的武生教练张铁山说:我们梆子戏的武打讲究真功夫,这套'黄河十八滚'的绝活,是师祖们在黄河滩上对着惊涛骇浪练出来的。

三、皮影灯下的千年幻梦

滨城皮影戏班的传人至今恪守着活牛皮、阴刻法的古训。在梁才街道的皮影作坊里,65岁的雕刻师李守业正在处理浸泡了三个月的黄牛皮:这皮子要在槐花水里浸够九九八十一天,刻出来的影人才透亮。他手中的刻刀在0.3毫米厚的皮料上游走,刻出细若发丝的胡须。

当夜幕降临,杜氏庄园的百年戏楼亮起油灯。三尺白布后,《哪吒闹海》的皮影在鼓乐声中翻腾,老艺人双手操控七根签子,让东海龙王喷出的水柱化作漫天星斗。台下观众惊叹连连,仿佛回到儿时挤在麦场上看戏的时光。

如今的滨城戏曲正在书写新篇章。年轻人在短视频平台用吕剧唱腔演绎流行歌曲,梆子武生将传统把式融入现代舞美,皮影戏班开发出卡通版非遗教具。这些浸润着黄河文化的古老艺术,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焕发新生。当您漫步滨城街头,或许会在某个转角邂逅这样的场景:白发老翁拉着坠琴教孙子唱戏,稚嫩的童声与苍劲的老腔在暮色中交织,续写着这座戏曲活化石城市的千年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