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城戏台春秋:细数那些藏在乡音里的戏曲明珠

滨城戏台春秋:细数那些藏在乡音里的戏曲明珠

在滨州湾畔的晨雾里,总有一缕清音穿透潮湿的空气。老城茶楼斑驳的廊柱间,几位鬓发斑白的老票友正比划着《赵氏孤儿》的唱段,青石板路上的早市摊主们和着梆子声吆喝,这便是滨城戏曲最鲜活的模样。这座黄河尾闾的城市里,七种地方戏曲如同七颗明珠,在时光长河里熠熠生辉。

一、吕剧:黄河岸边的咏叹调

吕剧在滨州的发展堪称传奇。上世纪三十年代,利津艺人张传海带着改良后的化装扬琴走遍鲁北大地,在滨县(今滨城区)收徒传艺时,意外发现这里方言的九声调与吕剧曲牌天然契合。滨州吕剧逐渐形成北口特色,咬字如金石坠地,行腔似流水绕石。《姊妹易嫁》里大凤悔婚时的哭嫁腔,用连续六个下滑音把少女的委屈演绎得入木三分,成为独具滨州韵味的经典唱段。

在滨北镇吕剧传习所,八旬老艺人李凤梧至今保留着用贝壳打节拍的古老传统。当年在盐滩唱戏,没有锣鼓就用海蛎子壳,两片一碰脆生生的响。这种源自渔盐劳作的特殊伴奏,让滨州吕剧多了几分海风的咸鲜气息。

二、东路梆子:武戏文唱的豪迈

滨州梆子戏班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武生开脸前必先祭拜唐赛儿像。这位明代农民起义女领袖的故事被编成《红巾记》,其中夜袭青州一折,武打动作融合查拳套路,十八般兵器碰撞出火星四溅。惠民县梆子剧团珍藏的清代戏箱里,那件缀满铜钉的靠旗,仍能嗅到当年草台班子的汗味与铁锈味。

梆子艺人王金斗独创的炸音绝活堪称一绝。在《李逵探母》中,他扮演的黑旋风一声娘啊——,声浪震得梁上积尘簌簌而落,尾音却化作哽咽颤抖,将铁汉柔肠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种刚柔相济的唱法,恰似黄河水裹着黄沙奔流到海。

三、乡野小戏:泥土里长出的艺术

在阳信县鼓书院村的古槐树下,几位老农正排练扽腔《王定保借当》。这种源自夯歌的剧种,演员跺脚时的力度能让三丈外的茶碗泛起涟漪。他们手中的道具也别具匠心:赶牛的鞭梢系着红绸代表喜事,绑着白布就是丧事,看似简陋却暗藏玄机。

沾化渔鼓戏的传承人赵洪林至今保持着即兴编词的绝活。去年防汛期间,他把党员干部抢险的故事现编成《护堤记》,用渔鼓筒模拟风雨声,三块竹板打出浪涛节奏,让台下观众红了眼眶。这种活词戏的创作传统,让地方小戏始终保持着泥土的温热。

当暮色染红滨州港的桅杆时,北海新区的文化广场又响起熟悉的弦索声。年轻演员们正在排练新编历史剧《杜氏父子》,电子屏与传统戏台交融的光影中,六百年的戏曲血脉依然在滨城大地强劲跳动。这些深植于方言俚语中的艺术瑰宝,恰似黄河故道上的红荆条,越是盐碱地,花开得越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