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城戏曲培训中心探访记:传统艺术在这里活了起来

滨城戏曲培训中心探访记:传统艺术在这里活了起来

推开滨城戏曲培训中心的朱红色木门,一阵悠扬的胡琴声裹挟着清脆的童声飘来。穿过挂满戏服的长廊,正看见一群七八岁的孩子跟着老师练习云手,水袖翻飞间,恍惚让人看见舞台上的名角儿正在重现。

这家位于老城区的培训机构,三年前还只是戏曲票友的聚会场所,如今已成为本地传统戏曲教育的重要阵地。负责人周老师原是省京剧院的武生演员,谈起办学初衷时,他摩挲着墙上的刀枪把子说:看着孩子们对着手机比划网络流行舞,总觉得该有人教他们比划真正的功夫。

这里的课程设置颇有意思。除了唱念做打基础课,还开设戏曲工坊特色班,孩子们要亲手制作脸谱、缝制戏服头面。去年中秋,小学员们用三个月时间排演了《哪吒闹海》折子戏,从绘制龙宫布景到设计虾兵蟹将的武打动作,全都自己动手完成。家长张女士说:孩子现在逛博物馆看见戏曲文物,能头头是道地讲解半天。

教师团队堪称卧虎藏龙。旦角老师程梅年轻时曾为梅葆玖配过戏,如今虽年过六旬,示范起兰花指仍见当年风韵。武戏教练李师傅更是个传奇——他白天在训练厅教孩子们耍大刀花,晚上就去影视城当武打替身。有次某剧组需要会翻跟头的群众演员,他直接带着二十多个学员把剧组惊得合不拢嘴。

最让人意外的是这里的现代化教学。二楼排练厅装着全景投影,孩子们练习《游园惊梦》时,四周会自动切换园林实景。智能穿戴设备记录着每个转身的角度,AI系统分析唱腔音准,连老票友都感叹:我们当年要有这玩意儿,得少挨师父多少戒尺。

每逢周末,培训中心就变身小剧场。上个月的新编《少年穆桂英》演出,小演员们改良的靠旗装了LED灯带,在暗场时亮起星星点点的光,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创意。观众席里不仅有白发老人,更多了许多年轻父母带着孩子——这种代际交融的场景,或许正是传统艺术传承最生动的注脚。

离场时遇见刚下课的初中生王同学,他正在擦拭自己的长靠。问及学戏是否影响学业,这个能连翻二十个旋子的少年腼腆一笑:每次背完戏词再背课文,总觉得容易许多。这话倒让人想起程梅老师常说的那句:戏曲里藏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孩子们慢慢会懂。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