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戏韵浓——新疆兵团戏曲版图里的南北声腔

天山脚下戏韵浓——新疆兵团戏曲版图里的南北声腔

在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在天山雪水滋养的绿洲之间,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正悄然绽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团场的文化广场上,秦腔的激越高亢与豫剧的婉转悠扬交织,新疆曲子戏的泥土芬芳与京剧的程式之美碰撞,构成了一幅跨越时空的戏曲版图。这些源自五湖四海的声腔剧种,在军垦战士的铁犁下生根,在支边青年的汗水中抽芽,谱写着屯垦戍边的文化传奇。

一、血脉交融:五湖四海的戏曲基因

1954年的那个春天,十万大军就地转业的号角声中,来自陕甘的战士把秦腔的梆子声带进了地窝子。甘肃籍老兵张德山用马鬃自制板胡,在戈壁滩上唱响《三滴血》时,陕西姑娘王秀兰正用红柳枝扎成简易水袖,在棉田旁表演《火焰驹》。这些承载着乡愁的声腔,在开荒造田的间隙慰藉着思乡之情。

豫剧随着河南支边青年的到来掀起热潮。1965年,农八师宣传队排演的《朝阳沟》连演38场,扮演银环的周玉梅每天演出结束后都要用盐水缓解嘶哑的嗓子。山东吕剧、河北梆子、安徽黄梅戏相继在兵团落户,石河子文化宫门前的台阶上,经常能看到不同剧种的演员互相切磋唱腔。

这种多元交融催生了独特的艺术形态。农六师猛进秦腔剧团将维吾尔族热瓦普融入伴奏,创作出《军垦第一犁》;奎屯豫剧团在《穆桂英挂帅》中加入哈萨克族鹰舞元素。各团场宣传队自创的兵歌戏,用各地方言混搭演绎军垦故事,成为最具兵团特色的戏曲形式。

二、戈壁新韵:兵团戏曲的在地化蜕变

新疆曲子戏的嬗变最具代表性。这个源于陕西眉户、甘肃鼓子的剧种,在兵团老艺人的改造下焕发新生。老艺人马金山把军垦战士开凿和平渠的事迹编成《战龙口》,用哈密木卡姆的节奏改造传统曲牌。剧中雪水浇开万朵棉,戈壁变成米粮川的唱词,成为兵团精神的生动注脚。

现代戏创作掀起高潮。1972年,兵团京剧团排演的《军垦战歌》进京演出,演员们用坎土曼代替传统把子功的刀枪,毛泽东观后称赞有兵气、有土气。石河子豫剧团创排的《边境山菊》将哈萨克族姑娘追民俗融入剧情,开创了民族歌舞与戏曲程式结合的新范式。

民族艺术与戏曲的碰撞迸发奇光。维吾尔族演员阿依古丽在《梁祝》中融入十二木卡姆的且比亚特调式,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片段被改编成秦腔武戏。这种交融不是简单的拼贴,而是像天山雪水浸润土地般自然生长。

三、薪火相传:新时代的守正创新

非遗保护为古老艺术续命。2014年,兵团秦腔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90岁的传承人李振海在143团开班授徒,用自编的喷口训练法解决干旱气候导致的嗓音问题。各师市建立戏曲传承中心,抢救性录制老艺人唱段2300余分钟,数字化乐谱1600余页。

年轻血液注入传统形式。塔里木大学戏曲社的00后们用RAP节奏演唱《铡美案》,抖音点击量破百万;兵团艺校毕业生王倩开发戏曲手游,让玩家通过完成任务解锁不同剧种服饰。这些创新不是消解传统,而是搭建古今对话的桥梁。

文旅融合开辟新天地。阿拉尔市的三五九旅戏曲小镇还原地窝子剧场原貌,游客可以穿着兵团棉袄体验《军垦岁月》沉浸式演出。各团场打造一师一品戏曲文化节,山东吕剧文化周、河南豫剧月等活动吸引游客50万人次,带动相关产业收入过亿。

当夕阳把天山染成金红色,兵团文化广场又响起熟悉的板胡声。老军垦闭着眼轻轻打着拍子,新职工举着手机直播演出,孩子们在台侧模仿着水袖动作。这些穿越时空的声腔,不仅是文化记忆的载体,更是兵团人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在天山南北的绿洲上,戏曲艺术正以它特有的方式,讲述着这片土地上永不落幕的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