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戏曲:戈壁滩上开出的百花园
兵团戏曲:戈壁滩上开出的百花园
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兵团人用铁锹开垦出万顷良田的同时,也在文化荒漠中培育出一片戏曲绿洲。当夕阳西下,团场文化广场上总会传来铿锵的梆子声,兵团人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在戈壁深处续写着中华戏曲的千年文脉。
一、传统剧种的生命力
1954年兵团成立之初,来自五湖四海的支边青年把家乡戏带到了天山脚下。河南籍官兵的豫剧班子在开荒间隙搭起戏台,秦腔老艺人在地窝子里传艺授徒,京剧票友在篝火旁切磋唱腔。这些在口耳相传中保留下来的传统剧目,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打磨,形成了独特的兵团腔。
石河子豫剧团改编的《朝阳沟》加入兵团元素,银环不再只是下乡知青,而是成为了兵团二代。当剧中人唱起天山下那个棉花白啊,台下观众的眼眶总会湿润。老军垦们说,这样的戏里能闻到苜蓿地的清香。
二、军垦题材的新创作
兵团文艺工作者从不会让传统成为枷锁。上世纪60年代,兵团文工团创排的《军垦战歌》首次将坎土曼搬上戏曲舞台,战士们开荒造田的号子化作了舞台上的韵白。剧中人挥舞的红柳筐,至今仍是兵团秦腔剧团的标志性道具。
近年创作的现代戏《戈壁母亲》用西皮流水唱兵团故事,当老军垦王桂兰唱出地窝子漏雨接脸盆,漏下的都是创业情时,台下总会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些带着碱土味的唱词,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打动人心。
三、多民族艺术的交响
在喀什垦区的舞台上,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与京剧皮黄腔完美融合。新编历史剧《疏勒将军》中,班超抚琴的场面配上了热瓦普的悠扬旋律。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被改编成戏曲念白,让兵团戏曲呈现出别样的风情。
阿拉尔市塔里木豫剧团排演的《昆仑山下》,汉族演员用维吾尔语唱豫剧,少数民族演员用河南话演小品。这种打破常规的表演,在叶尔羌河畔的棉田里收获了最真诚的喝彩。老艺人们说,兵团的戏台就像大熔炉,什么艺术形式放进去都能炼出真金。
如今的兵团,每个师都有专业剧团,每个团场都有业余戏班。从阿尔泰山麓到塔克拉玛干边缘,戏曲在兵团的沃土上开枝散叶。当夜幕降临,兵团文化宫里丝竹声起,那些融合着中原韵律与边疆风情的唱腔,正讲述着生生不息的兵团故事。在这片热土上,戏曲不仅是艺术,更是兵团人精神的年轮,记录着三代军垦人的光荣与梦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