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垦戍边唱大戏:兵团戏曲的前世今生

屯垦戍边唱大戏:兵团戏曲的前世今生

2023年夏夜,新疆石河子文化广场的露天戏台前,一位老军垦攥着发黄的戏票根,给孙女讲着五六十年前看秦腔《血泪仇》的场景。台下数千观众中,既有穿艾德莱斯绸的维吾尔族姑娘,也有戴白帽的回族老汉,操着河南口音的老兵跟着台上的梆子声轻轻哼唱。这幅多元文化交融的观剧图景,正是兵团戏曲七十年发展的生动写照。

一、戈壁滩上的戏曲基因重组

1954年,十万官兵集体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拓荒者,在随身行囊里装满了各色乡音:河南人的豫剧唱片、陕西人的梆子戏本、山东人的吕剧脸谱。当他们在戈壁滩上支起第一顶帐篷时,这些戏曲元素就像天山融雪般在绿洲上汇聚。

老军垦张胜利至今记得,1956年他们连队自编的《地窝子里的婚礼》在师部汇演引起轰动。这出戏把秦腔的苍凉唱腔与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欢快节奏奇妙融合,战士们用铁锹当梆子、汽油桶作板鼓,硬是在荒漠里敲出了震天响的戏曲新声。

二、军垦文化的艺术表达密码

兵团戏曲最鲜明的特征是军旅气韵。农七师文工团保留剧目《拓荒者》中,演员持坎土曼起舞的动作源自军事训练;石河子豫剧团改编的《穆桂英挂帅》,旦角腰间别的不再是绣花汗巾,而是开荒时用的白毛巾。

这种创新在音乐配器上尤为突出。伊犁河谷的冬不拉与中原板胡同台竞奏,塔里木手鼓与陕西梆子共鸣交响。兵团猛进秦剧团创排的现代戏《军垦记忆》,甚至将拖拉机引擎的轰鸣声编入打击乐声部。

三、绿洲戏台上的文化守望

在阿拉尔市三五九旅纪念馆,陈列着1958年使用的马灯戏箱。这个铁皮箱跟着剧团转战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箱盖内侧密密麻麻记着各团场观众的观剧反馈:二营战士建议增加开荒劳动场面,维吾尔族老乡希望多用热瓦甫伴奏。

新一代传承人正在续写传奇。90后戏曲演员马丽娜将兵团故事搬进抖音直播间,用戏腔+说唱的方式演绎《八千湘女上天山》;石河子大学戏曲社的哈萨克族学生别克,正在尝试用阿肯弹唱的形式改编豫剧《朝阳沟》。

当夜幕再次降临兵团新城,文化宫大剧院里丝竹声声,广场戏台上灯火通明。这些回荡在天山南北的戏曲声腔,既是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响,更是今日文化自信的强音。从地窝子到现代化剧院,从手工抄写的戏本到数字化的云端传播,兵团戏曲始终在变与不变中守护着精神家园。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