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大舞台上的混血戏曲:当秦腔遇见天山脚下

兵团大舞台上的混血戏曲:当秦腔遇见天山脚下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团的职工俱乐部里,65岁的张秀兰正在教年轻人甩水袖。她手把手纠正着动作:咱们兵团秦腔的水袖要甩得比关中利索,就像咱收割机收棉花那样唰唰的。这个场景,折射着兵团戏曲独特的发展轨迹。

上世纪五十年代,八千湘女上天山时,她们的包袱里藏着花鼓戏的简谱;河南支边青年把豫剧梆子塞进行军壶;陕西小伙子的铺盖卷里裹着秦腔剧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戏曲种子,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军垦农场里生根发芽。老军垦王德胜回忆:1956年建八一剧场时,战士们白天夯土墙,晚上就着篝火唱家乡戏,陕西话、河南腔、湖南调混在一起,听着听着就分不清谁是谁了。

这种融合在六十年间催生出独特的兵团腔调。石河子豫剧团保留着《花木兰》的经典唱段,但唢呐声中混入了冬不拉的颤音;库尔勒的秦腔班社创新了快板慢唱技法,模拟拖拉机在棉田里变速作业的节奏;阿拉尔的曲子戏剧目《戈壁新娘》,把湖南花鼓戏的俏皮与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长调糅合得天衣无缝。

兵团戏曲最鲜明的特质体现在题材创新上。奎屯文艺工作团改编的现代戏《地窝子里的婚礼》,用秦腔唱腔演绎军垦战士的婚恋故事,道白中自然夹杂着坎土曼地窝子等兵团土话。塔里木豫剧团的保留剧目《沙海老兵》,在传统豫剧慢二八板中融入军号元素,唱到且看这白杨排成行,都是咱当兵的人时,台下白发苍苍的老兵们总会跟着打起拍子。

这种混血艺术的生命力,在年轻一代身上得到延续。95后兵团子弟李雪薇组建的新丝路戏社,用京剧程式演绎跨境电商故事,在抖音平台获得百万点赞。她坦言:爷爷那辈人把乡音改成兵团腔,我们这代人要把它变成世界听得懂的语言。如今每逢节庆,各团场的露天舞台依旧锣鼓喧天,那些糅合着天南地北乡音的唱腔,仍在讲述着兵团人特有的精神史诗。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