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育桃李薪火传正声——记北京戏曲学院老旦名家张慧云教授
梨园育桃李薪火传正声——记北京戏曲学院老旦名家张慧云教授
在戏曲界享有国戏美誉的北京戏曲学院,有这样一位老旦教师:清晨五时,她的声音便回荡在晨功教室,六十载如一日;深夜时分,她的案头仍亮着台灯,逐字批注学生作业。这便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戏曲教育家张慧云教授。
**一、从科班新苗到舞台名角**
1959年,12岁的张慧云考入中国戏曲学校(现北京戏曲学院前身),师从时世宝、孙甫亭等老旦名家。每天五更天,她总要摸黑到城墙根吊嗓子,把《钓金龟》的叫张义我的儿唱得字字带血。文革期间,她坚持在牛棚里默戏,用树枝在地上画身段谱,这段经历让她对传统戏文有了更深体悟。
**二、三尺讲台写春秋**
1982年,张慧云留校任教,首创声腔解剖教学法。她将老旦唱腔分解为气、声、字、韵四要素,设计出叹气找共鸣等二十余种训练方法。学生都记得她独创的烛光练眼法:黑暗中盯着蜡烛练眼神,让双目始终含着戏曲人物的精气神。
**三、守正创新育新苗**
面对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型,张教授提出老戏新唱理念。在《赤桑镇》教学中,她突破传统板式,融入话剧台词训练法,让学生既保持老旦苍劲韵味,又能准确传递现代观众能理解的情感。她指导的毕业大戏《杨门女将》中,佘太君的一句话念白处理,被业内誉为教科书级示范。
**四、甘为绿叶衬新红**
年逾古稀的张教授依然坚持带班授课,她的教案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不同学生的声腔特点:王芳适合李派的高亢,李伟宜学龚派的婉转。每逢毕业演出,她总默默坐在侧幕条后,用眼神给台上学生提点。这些年,她带出的学生在白玉兰奖梅花奖等赛事中屡获殊荣。
从艺六十二载,张慧云始终保持着戏比天大的信念。她的办公室挂着自书的座右铭:宁做传艺一匠人,不当沽名大师傅。这或许正是戏曲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在时光淬炼中传承艺术,于春风化雨间滋养新人。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