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学院:梨园根脉的百年传承
**北京戏曲学院:梨园根脉的百年传承**
在中国戏曲艺术的长卷中,北京戏曲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如同一颗明珠,既承载着传统艺术的厚重底蕴,又折射着时代创新的锋芒。这所被誉为“戏曲摇篮”的学府,用七十余年的时光,在京城这片文化沃土上,书写了一部关于传承与突破的传奇。
**一、梨园新芽:从四维剧校到国家使命**
北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源头。1942年,著名剧作家田汉在抗日烽火中创办“四维儿童戏剧学校”,以戏曲为武器唤醒民族精神。这所战时剧校的星星之火,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戏曲教育体系的重要参考。
195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梅兰芳、郝寿臣、马连良等一代宗师联名倡议,正式成立北京市戏曲学校(北戏前身)。首任校长郝寿臣顶着酷暑亲自面试学生,梅兰芳在开学典礼上感慨:“旧社会戏班是打出来的,新社会的戏校是教出来的。”这句话,奠定了北戏“以文化育人”的根基。
**二、破冰岁月:传统与现代的激荡**
上世纪六十年代,北戏迎来第一个黄金时代。京剧科学生清晨五点半练功的号子声,与昆曲科笛韵悠扬的《牡丹亭》唱段交织成独特的晨曲。著名武生王金璐为教《挑滑车》连翻三十个旋子示范,累倒在排练场;昆曲名家沈世华带着学生手抄工尺谱,煤油灯下熬红的双眼映照着文化坚守。
特殊年代里,北戏人将《智取威虎山》的现代戏创新与传统程式结合,创造出“倒踢紫金冠接劈叉”的新式身段。这种在限制中的突破,反而锤炼出师生们“老戏新演”的创造力。
**三、世纪新生:从技术传承到文化自觉**
2002年升格为高职院校的北戏,没有在时代浪潮中迷失。老校长孙毓敏力排众议保留“以戏带功”传统,同时引入影视表演、舞台美术等新专业。排练厅里,京剧青衣与音乐剧学生同台切磋;非遗工坊中,00后学子跟着老匠人学习“点翠头面”制作,鎏金镊子夹着翠羽的细微颤动,传递着超越语言的文化密码。
2014年,北戏创排的《少年马连良》轰动业界。该剧大胆启用十五岁学生饰演大师少年时期,用蒙太奇手法将京剧程式与现代舞蹈融合。谢幕时,三十位小演员齐声念白“戏比天大”,声震屋瓦的瞬间,让人看见传统的年轻模样。
**四、守正创新: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戏曲**
今天的北戏,既是长安街边的文化地标,也是世界认识中国戏曲的窗口。德国留学生安娜在京剧系苦练“云手”三年,毕业演出时用德语唱《贵妃醉酒》;数字戏曲实验室里,全息投影技术重现梅兰芳《天女散花》的经典身段。这种跨文化的对话,让齐如山先生百年前“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理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从长安大戏院的毕业公演,到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的海外巡演,北戏人始终记得1952年建校时,梅兰芳在练功房墙上题写的“戏无技不惊人,无情不动人,无理不服人”。这十八字箴言,如同穿越时空的对话,提醒着每个北戏学子:真正的艺术传承,不在固守形式,而在延续那份直指人心的力量。
七十年风雨兼程,北京戏曲学院始终是戏曲长河中的摆渡者——既守护着千年文脉的基因密码,又为传统艺术寻找着通向未来的渡口。当清晨的练功声再次响起时,那声音里不仅有“四功五法”的严谨,更有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自信与创新勇气。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