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台飘出玉米香——一出民间小戏的前世今生

老戏台飘出玉米香——一出民间小戏的前世今生

夜风裹挟着玉米叶的清香掠过晒谷场,老槐树下的竹椅板凳上,坐满了摇蒲扇的乡邻。锣鼓声起,台前两盏马灯骤然点亮,照见旦角水袖轻扬,指尖翻飞间,金灿灿的玉米粒如雨落下。这不是某个现代剧团的创新剧目,而是流传在鲁西南平原六百余年的《搓玉记》——一出以剥玉米为戏核的民间小戏。

一、草台班里的庄稼戏

明代宣德年间,运河漕工在济宁码头卸货时,常把玉米粒撒落甲板。纤夫们蹲坐搓玉米的场景,被游方艺人编成《搓玉谣》传唱。嘉靖年间的抄本残卷显示,最初只是左手持玉棒,右手旋金珠的简单唱段,却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农人们将剥玉米的七十二道工序——撕苞叶、捋红缨、搓籽粒——化作撕云手拂尘诀落金雨等戏曲身段,竟暗合太极八卦的步法。

泗水县老艺人张广财回忆:我太爷爷那辈,戏班子正月里走村,必带三样:铜锣、玉米棒、红绸带。红绸扎玉米吊在台前,唱到'金豆落玉盘'时,旦角扬手扯断绸带,玉米粒哗啦啦落进铜锣,比现在剧场的声光电还热闹。这种现剥现唱的绝活,曾让乾隆南巡时的戏班总管惊叹农戏竟有禅机。

二、戏文里的五谷轮回

《搓玉记》全本二十折,暗合二十四节气。开场的祭稷神源自上古社戏,旦角头顶三穗玉米冠,踏禹步唱后稷教穑古调。最精彩的夜搓金一折,老生与丑角对坐条凳,四只手在玉米棒上翻飞如蝶,梆子声与剥粒声应和成韵。光绪年间的手抄本记载,有艺人能闭目搓玉,粒数分毫不差,谓之盲禅手。

这出戏的戏服藏着玄机:旦角的百褶裙缀满玉米皮编织的流苏,丑角的坎肩用玉米须绣着五谷丰登。更绝的是武场戏斗蝗神,武生挥舞的丈八长枪竟是玉米秸秆所制,枪头红缨实为晒干的玉米须。老辈人说,民国二十三年闹蝗灾,戏班子连演七天《斗蝗神》,硬是把铺天盖地的蝗虫唱退了——这自然是乡民的美好想象,却可见这出戏在农耕文明中的特殊地位。

三、金穗摇曳传新声

2017年深秋,济宁大运河畔的露天戏台灯火通明。非遗传承人李玉凤改良的《新搓玉记》正在上演:虚拟影像将玉米地搬上舞台,旦角的水袖变成飘动的玉米叶,老生的髯口化为飞扬的玉米须。当全息投影的金色玉米粒如瀑布倾泻时,台下九十岁的王老汉却嘟囔:还是不如我小时候,班主把真玉米粒撒观众席,娃娃们抢着捡,那才叫有滋味呢!

这出差点失传的小戏,如今在短视频平台焕发新生。00后戏曲博主玉米小生将搓玉米手法编成手指舞,配以电子戏腔,竟获百万点赞。更有人发现,戏中搓玉米的韵律节奏,与非洲手鼓、弗拉门戈吉他存在神秘共鸣。或许正如老戏词所唱:金珠本是无情物,巧手搓来皆是韵,这出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戏,注定要在新时代继续生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