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学院开新班了!传统艺术也能玩出新花样

北京戏曲学院开新班了!传统艺术也能玩出新花样

当很多人还停留在戏曲学院只教唱戏的刻板印象时,北京戏曲学院早已悄悄开启七十二变模式。这座以国戏闻名的高等学府,正在用跨界与创新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机。不少年轻人好奇:除了大家熟知的京剧、昆曲这些硬核专业,这里还有哪些意想不到的特色班级?

一、根脉永续:传统剧种传承班

在中央戏剧学院式的现代化教学楼里,藏着几个穿越时空的教室。京剧表演班的学生正跟着梅花奖得主练习云手,水袖翻飞间仿佛重现《贵妃醉酒》的盛世华章;昆曲班传出婉转的笛声,学员们在工尺谱上标注的每一个音符都是对600年前百戏之祖的致敬;评剧班特有的板胡声里,流淌着华北平原的泥土芬芳。

这些传统剧种班实行师徒制教学,每位名家带3-5名学生,从唱腔身段到戏服穿戴都手把手传授。更特别的是濒危剧种抢救班,每年定向招收柳子戏、河北梆子等小剧种传人,通过数字化记录、活态传承等方式守护文化基因。

二、跨界新生:当戏曲遇上新浪潮

三楼的多媒体教室里,一群年轻人正用动作捕捉技术记录武生招式。这是新开设的戏曲数字艺术班,学生们既要学程式化表演,又要掌握3D建模、虚拟现实技术。隔壁的戏曲短视频创作班更热闹,学生们举着手机拍摄创意戏曲短剧,讨论着如何让戏曲变装挑战登上热搜。

学院近年推出的戏曲动漫设计戏曲舞台科技等专业,吸引了大量艺考生关注。在跨专业选修课上,民乐系学生可以和导演系合作戏曲微电影,舞美设计专业的学生正在试验全息投影与传统戏台的融合。

三、国际舞台:传统艺术的全球表达

每周四下午,留学生们的中文唱腔总会引发善意的笑声。在国际戏曲传习班里,来自30多个国家的学员穿着定制戏服,努力模仿着老生的髯口功。更令人惊喜的是跨文化戏曲工作坊,中外师生共同创作出英语版《三岔口》、法语《白蛇传》等实验剧目。

学院与百老汇合作的音乐剧戏曲融合班已培养出多位双语表演人才,毕业生参与的中法合作项目《牡丹亭·罗密欧》在阿维尼翁戏剧节引发轰动。这种文化对话不仅让世界看见中国戏曲,更催生出全新的艺术形态。

从耄耋之年的非遗传承人到Z世代的数字原住民,从四合院戏楼到纽约外百老汇,北京戏曲学院正在搭建一座传统与当代的桥梁。在这里,戏曲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动的、生长的、与时代共振的艺术生命。当清晨的练功房再次响起咿呀的吊嗓声,谁知道这些年轻人明天会创造出怎样的惊喜?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在元宇宙戏台观看AI武生大战,在沉浸式剧场经历全息《长生殿》,而这些都始于今天某个教室里灵光一现的创意火花。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