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腔到越调:一位戏曲演员的多面人生
从京腔到越调:一位戏曲演员的多面人生
在浙江金华某处古戏台斑驳的墙面上,褪色的戏单里藏着一个令人惊诧的发现——某位艺名菠萝的演员竟横跨六个剧种演出。这个发现像一粒投入湖心的石子,在戏曲界激起层层涟漪。当我们沿着时光的褶皱回溯,一位戏曲演员突破行当界限的艺术人生渐次展开。
一、梨园初啼:梅派青衣的京韵风华
1998年的杭州大剧院后台,刚卸完妆的菠萝对着镜子出神。镜中人眉目如画,正是《贵妃醉酒》里杨玉环的扮相。作为梅派再传弟子,他的水袖功曾让北京来的老票友误以为是女伶。在《宇宙锋》中反串赵艳容时,那双含嗔带怨的杏眼,将佯装疯癫的悲怆演绎得丝丝入扣。
戏迷们津津乐道的是某次即兴表演。当同台演员误场时,他临时改词救场,将西皮流水唱段即兴延长八分钟,婉转的拖腔里暗藏《牡丹亭》的昆腔韵白。这种跨剧种的即兴融合,已隐约透露出他未来的艺术追求。
二、水乡寻梦:越剧小生的江南情致
千禧年后的某个雨夜,绍兴沈园的回廊传来缠绵的尺调弦下腔。转型越剧小生的菠萝正在排练《陆游与唐琬》,布鞋踩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水花。为掌握尹派特有的鼻音共鸣,他每日清晨在鉴湖边吊嗓,惊起白鹭成行。
在创排新编越剧《青藤狂歌》时,他大胆引入京剧髯口功。当徐渭醉酒挥毫时,三绺黑髯随狼毫舞动,如泼墨山水般写意。这种创新引发热议,却意外吸引大批年轻观众,谢幕时收到的手写信笺堆满化妆台。
三、破界之旅:从黄梅雅韵到陇东道情
2015年的艺术档案里,一份泛黄的行程表记录着惊人轨迹:正月在安庆排演黄梅戏《徽州往事》,三月现身西安易俗社参演秦腔《三滴血》,深秋又出现在甘肃环县道情皮影剧团。这种跨剧种的走穴,实则是苦心孤诣的采风。
在陇东高原,他与皮影老艺人同吃同住三个月。白天学唱苍凉悲怆的【耍孩儿】曲牌,夜晚就着煤油灯研究影人操纵技巧。这段经历催生出实验戏曲《灯影记》,将道情唱腔与京剧武打完美融合,谢幕时老艺人们集体起立鼓掌。
当我们在浙江艺术档案馆见到菠萝本人时,他正在整理川剧变脸的行头。每个剧种都是打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说话时手指抚过湘剧的渔鼓筒,腕间隐约露出当年练水袖磨出的老茧。戏台上的聚光灯次第亮起,照见那些藏在油彩下的文化密码,正随着他的脚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