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唱三叹余音绕梁:中国戏曲中的长篇盛宴
一唱三叹余音绕梁:中国戏曲中的长篇盛宴
夏日午后,老北京胡同深处总会传来咿咿呀呀的胡琴声。街坊四邻端着茶缸围坐在槐树下,听着匣子里传出的《四郎探母》,整整四个时辰的戏文,连说带唱,竟无人离场。这般绵延不绝的戏曲形式,在梨园行当里有个独特的称谓——连台本戏。
一、戏台之上的时光长卷
自元代杂剧始,中国戏曲便有了连轴转的传统。《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的结构,开创了多日连演的雏形。明代昆曲鼎盛时期,苏州虎丘中秋曲会上,《牡丹亭》全本五十五出要连唱三天三夜,文人雅士们带着食盒酒水,在月下品戏论曲,造就万人齐唱《牡丹亭》的盛况。
清代徽班进京带来的《目连救母》堪称连台本戏的巅峰之作。这部佛教题材大戏需连演七天七夜,戏班特制可旋转三层戏台,天官地府人间场景瞬间转换。京城百姓举家观戏,商贩沿街叫卖,戏园子成了流动的市井画卷。
二、方寸戏台藏天地
《封神榜》连台本戏将三十六路诸侯伐纣的故事拆解为十二本,每本六小时。黄飞虎反五关时,武生要连续表演摔僵尸旋子转体等高难度动作,戏台铺满三寸厚稻草仍难免受伤。老辈艺人说:没在《封神榜》里滚过钉板的,算不得真武生。
海派京剧宗师周信芳编排的《狸猫换太子》创下连演72场纪录。戏中九曲桥一折,舞台出现真实水景,演员踩着特制木屐在河面走圆场,灯光映得水波粼粼,观众恍如置身汴梁御苑。这种沉浸式体验,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惊艳沪上。
三、时间长河里的文化基因
在福建莆田,百年戏班仍保留着对棚习俗。两个戏台相距百米,同时上演全本《白兔记》,哪边观众多就继续加演。这种马拉松式演出考验着演员的耐力:须生要连续演唱十八个倒板,花脸得保持虎音整晚不哑,琴师轮班伴奏,唯有鼓师始终端坐,掌控着全场节奏。
2019年苏州昆剧院重排《长生殿》全本,年轻观众占七成。当演到埋玉一折,贵妃的十二层宫装逐件褪去,电子屏呈现落花纷飞,传统程式与现代科技交融,五十折戏连演四天,谢幕时掌声持续二十分钟。这证明连台本戏的基因依然鲜活。
夜幕降临,长安大戏院的霓虹照亮了王府井大街。新编连台本戏《红楼梦》的海报下,排队购票的年轻人举着咖啡说笑。六百年前的戏台智慧,正以新的姿态延续着且听下回分解的东方叙事美学。当大幕拉开,那些流转千年的悲欢离合,依然在时光长河里激荡回响。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