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筒前的角儿:播音主持戏曲节目里的门道

话筒前的角儿:播音主持戏曲节目里的门道

手持话筒的主持人站在舞台侧幕,耳返里传来导播倒数计时。台下观众席暗下来,聚光灯亮起的瞬间,他忽然一个云手转身,张口就是韵味十足的西皮导板。这不是梨园行的科班弟子,而是当代戏曲节目主持人的日常。在传统戏曲与现代传媒的碰撞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正在生长。

一、戏曲节目主持人的三重身份

在《梨园春》直播现场,主持人需要随时切换角色:当老艺术家讲述从艺经历时,他是专注的聆听者;面对年轻演员的即兴表演,他化身诙谐的捧哏者;当评委点评出现火药味,他又要充当圆场的润滑剂。这种身份切换不是简单的角色扮演,而是对戏曲行当生旦净末丑行当精髓的现代转化。

北京戏曲广播的主持人白燕升曾在直播中遇到突发状况:演员的水袖勾住了无线麦克风。他顺势接话:这水袖倒是比现代科技更懂戏,非得让角儿亮个相才肯罢休。即兴的救场既化解了尴尬,又暗合戏曲虚拟写意的美学特征。

二、程式与即兴的平衡术

某地方台戏曲晚会上,主持人按惯例要介绍即将登场的京剧《锁麟囊》。他忽然转身对着侧幕条拱手:薛湘灵,您该移步上场了!这句跳出流程的台词,既遵循了戏曲出将入相的传统规制,又打破了晚会惯常的报幕模式,赢得满堂喝彩。

在融媒体时代,西安广播电视台《大秦腔》节目开创弹幕点戏环节。主持人需要实时处理观众留言,将网络热词转化为戏曲术语。当弹幕刷过求安可,主持人捻指作势:列位看官既要加演,且待我击云板唤那武家坡的薛平贵。

三、文化摆渡人的当代使命

上海戏剧频道《昆曲百讲》采用浸入式主持,主持人穿着褶子站在园林实景中解说。讲解《牡丹亭》时,他踏着碎石小径缓步而行:杜丽娘此刻踏过的苔痕,正是四百年前汤显祖笔下的'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种空间叙事让古老文本有了可触的温度。

面对年轻观众,深圳卫视《戏码头》设置戏曲解构实验室。主持人会突然掏出手机拍摄演员的翎子功,用慢动作回放解析技巧要点。这种解构不是消解传统,而是搭建古今对话的桥梁,让00后观众惊呼:原来甩个头发都有这么多门道!

在这个快节奏的流量时代,戏曲节目主持人如同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他们既要守住戏曲的魂,又要玩转新媒体的形。当年轻主持人开始尝试用说唱介绍京剧脸谱,用VR技术还原徽班进京,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职业形态的演变,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或许某天,当5G全息技术让梅兰芳重现舞台时,主持人的开场白会是:各位观众,让我们穿越时空,共赴这场等了八十年的堂会。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