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声里觅乡音——亳州人的戏曲情结
梆子声里觅乡音——亳州人的戏曲情结
淮北平原的晨雾还未散尽,老城墙根下已传来悠扬的板胡声。几位白发老者围坐在青石板上,手中的枣木梆子敲出清脆的节奏,唱到动情处,眼角皱纹里都漾着笑意。这样的场景,在亳州街巷间寻常可见。这座浸润着三曹遗风的古城,戏曲早已渗入市井肌理,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滋味。
一、运河浪涛滋养的梆子声
亳州作为明清时期重要的漕运枢纽,涡河上的船工号子与运河码头的商贾喧嚷,为戏曲发展提供了独特土壤。清道光年间,山东大弦子戏沿运河南下,在涡水码头与当地民歌交融,孕育出独特的二夹弦。这种由四根丝弦伴奏的剧种,既有北方梆子的高亢,又带江淮小调的婉转,老亳州人称为丝弦戏。
在谯城区老戏楼遗址旁,八旬老人张广财至今记得幼时看戏场景:腊月里搭草台,六张八仙桌拼成戏台,旦角踩着三寸木跷唱《王二姐思夫》,台下乡亲们跟着抹眼泪。二夹弦特有的哭腔,将市井百姓的悲欢离合唱得入木三分。
二、梆子戏里的烟火人间
亳州人对梆子戏的痴迷,在红白喜事中可见一斑。城南五马镇至今保留着喜事请梆子,白事唱琴书的旧俗。婚庆时必唱《抬花轿》,高亢的花腔伴着喷呐,把喜气送到十里八乡。办白事则要唱《大祭桩》,悲怆的慢板让哀思随香火飘散。
农闲时节的庙会更成戏迷盛会。去年华祖庵庙会,梆子剧团连演七天大戏,最后一天唱全本《穆桂英挂帅》,台下卖香油的老李跟着武场锣鼓敲扁担,引得众人叫好。这种台上台下的互动,正是亳州戏曲的生命力所在。
三、老戏新唱的传承之路
在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非遗工坊里,00后学生李玉婷正跟着省级传承人学唱淮北梆子。少女清亮的嗓音与苍劲的老腔碰撞出别样韵味,指导老师王秀兰感慨:这些孩子把抖音里的戏腔歌曲和传统唱段糅在一起,倒让老戏有了新味道。
市梆剧团去年创排的现代戏《药都人家》,将华佗五禽戏融入武打设计,在省艺术节斩获金奖。团长陈明说:我们在梆子戏里加入亳芍、古井酒元素,观众看着亲切,年轻人也愿意买票进剧场。
夜幕初临,魏武大道旁的戏曲茶座渐次亮灯。台上唱着新编小戏《曹操献酒》,台下品着古井贡的戏迷轻声跟唱。梆子声穿过花戏楼的飞檐,融入万家灯火,恰似涡河水千年不绝的流淌,将亳州人的戏曲情结代代相传。在这座中药飘香的城市里,戏曲不仅是艺术,更是浸透岁月的生活滋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