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亳州戏曲文化根脉:这座隐于闹市的基地藏在哪里?》
《寻访亳州戏曲文化根脉:这座隐于闹市的基地藏在哪里?》
在亳州老城区的青石板路转角处,一座挂着红漆木匾的老宅院总引得行人驻足。匾额上亳州戏曲传习所六个烫金大字在晨光中若隐若现,门缝里飘出的二胡声与孩童清脆的唱腔,为这座千年药都平添了别样韵味。
穿过雕花门楼,扑面而来的戏曲元素令人恍如穿越时空。前厅展柜里陈列的梆剧老戏服针脚细密,褪色的水袖上还留着演员的汗渍;玻璃罩下的手抄戏本字迹工整,页边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几代艺人的心血。正在指导小学员压腿的杨师傅说:这儿原是清代的亳州会馆,去年刚被列为省级戏曲传承基地。
沿着回廊往深处走,会遇见意想不到的生机。天井里搭着仿古戏台,每周五下午都有惠民演出,周边居民端着茶缸就能看场地道梆子戏。东厢房改造成的多媒体教室,年轻人正通过VR技术体验传统戏曲的虚拟舞台。最热闹的要数后院,二十多个孩子在老艺人的竹板声中,字正腔圆地学唱《花木兰》选段。
选在明清古建扎堆的北关历史街区,就是要让戏曲活在烟火气里。基地负责人李馆长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解释。窗外的白布巷飘来香油煎包的香气,与院内飘荡的戏韵奇妙交融。每逢节假日,这里还会举办戏曲快闪,演员们扮着戏装走进茶馆、药市,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在街头巷尾。
寻访路线其实不难:乘公交至北关历史街区站,循着花戏楼的飞檐往西走三百米,在挂着六盏宫灯的巷口右转即到。若是自驾,导航亳州戏曲文化传习基地,青砖灰瓦的建筑群中那抹朱红大门便是。但更推荐踩着晨露步行前往,沿途经过的南京巷钱庄、古运兵道,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与戏曲共生共长的故事。
当暮色渐浓,传习所的灯笼次第亮起。戏台前支起的长条凳上,本地戏迷与外来游客比邻而坐,在弦索锣鼓声里,共同守护着这份流淌在亳州血脉中的文化记忆。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