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戏曲汇演:古韵新声里的千年回响

亳州戏曲汇演:古韵新声里的千年回响

七月的涡河裹着蝉鸣缓缓流淌,华祖庵后巷的老茶馆里传来一声清亮的梆子腔,茶客们放下青瓷盖碗,眯着眼打起了拍子——这是亳州人最熟悉的夏日光景。这座被药香浸润的古城,骨血里流淌的却是婉转的戏韵。若你想触摸亳州最鲜活的文化脉搏,不妨跟着本地人的脚步,赶一场热气腾腾的戏曲盛会。

一、老街戏台:活着的戏曲博物馆

北关历史街区的青石板路上,总能看到扎着红绸带的戏班伙计扛着行头匆匆走过。每年端午至中秋,亳州老戏台系列汇演在花戏楼、南京巷钱庄等明清古建轮番开锣。二夹弦《梁祝》的悲切唱腔在雕梁画栋间流转,淮北梆子《穆桂英挂帅》的铿锵鼓点震落钱庄天井里的梧桐叶。最妙的是打更场遗址的露天夜场,老艺人们就着月光唱起《华佗五禽戏》,观众席间飘着牛肉馍的香气,恍惚间竟分不清今夕何夕。

二、药都戏韵:当百草园遇上水袖舞

每年药博会期间,康美中药城总会变身奇幻戏台。清晨的药商们刚验完黄芪成色,转身就能看到花木兰扮相的演员在党参堆前舞剑。这里的戏曲汇演透着浓浓的药香:梆子戏《芍花娘子》演绎华佗夫人种芍济世的传说,亳州清音《药材行》用俏皮小调唱尽三百六十味药材。最受孩子们追捧的要数中药炮制体验剧场,跟着李时珍学捣药,还能用决明子、杭白菊DIY戏曲头面。

三、亳州有戏:年轻人的国潮新玩法

谁说戏曲只是老一辈的偏爱?曹操公园的周末戏曲市集上,95后非遗传承人小陈的摊位前总排着长队。他用3D打印技术复刻的青铜戏面项链,让《文王访贤》里的姜子牙有了赛博朋克气质。华佗广场的戏曲快闪更是精彩:大学生戏社将《观沧海》改编成rap版梆子戏,抖音网红梆子小哥带着粉丝对唱《包公赔情》,连外卖小哥停车等单时都能哼两句陈州放粮。

夜幕降临时分,涡河游船的戏舫缓缓离岸。船头伶人唱着梆子戏《亳州夜月》,两岸霓虹勾勒出花戏楼的剪影。这座把戏曲揉进日常的古城,正用最鲜活的方式守护着流淌千年的文化基因。当芍花再次染红涡河两岸时,亳州的戏台永远为你留着最好的座儿——毕竟在这里,人人都是戏中人。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