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亳州戏曲大厦:老城巷弄里的戏窝子

探秘亳州戏曲大厦:老城巷弄里的戏窝子

初到亳州的人循着导航找戏曲大厦,往往会在人民中路的老巷子里迷了路——这里没有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只有青砖黛瓦间飘来阵阵二夹弦的唱腔。推开斑驳的木门,绕过影壁墙,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豁然眼前,檐角蹲着活灵活现的砖雕戏俑,门楣上亳州戏曲大厦六个金漆大字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这座始建于1953年的老建筑原是亳州二夹弦剧团的驻地,当年名角儿张桂银在此排演《金龙盏》,天井里临时搭起的长条凳挤满了票友。2016年重修时,工匠们特意保留了青石地面的车辙印,那是往昔戏班马车运送行头留下的岁月痕迹。如今跨过门槛,左手边的道具室里仍能看见缀着流苏的雉鸡翎、镶水钻的凤冠,仿佛随时等待主人穿戴登场。

每周三下午,天井里的老槐树下总会支起几张方桌。亳州坠子戏传承人李连民带着徒弟们在此切磋唱腔,三弦声一起,周边茶馆的老板便拎着紫砂壶过来蹭戏。逢年过节时,戏楼二层的小剧场座无虚席,观众们捧着焦酥的牛肉馍,就着大碗茶听《陈三两爬堂》,叫好声能把房梁上的灰都震下来。

最妙的是后院的老戏台,石阶缝隙里钻出的狗尾巴草随风轻摆,倒成了天然的舞台布景。去年重阳节,二十多位票友在此自发组织斗戏擂台,七旬老人一段《穆桂英挂帅》唱得中气十足,惊得梧桐树上的麻雀都不敢吱声。管理员老周说,这里从不需要节目单,只要胡琴一响,好戏自然开场。

导航定位或许会告诉你戏曲大厦在人民中路57号,但亳州人都知道,真正的戏窝子藏在那些被岁月磨光的青石板路上,在票友们即兴开嗓的巷尾转角,在老茶客们跟着梆子节奏轻叩桌面的手指间。这座看似寻常的四合院,恰似一扇通往亳州戏曲魂的时空之门。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