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戏亳州:一城烟火半城曲
**寻戏亳州:一城烟火半城曲**
在亳州,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浸透街巷的生活底色。这座千年药都的烟火气里,总能听见胡琴的婉转、梆子的铿锵,还有戏迷们随声哼唱的调子。若想寻一场地道的亳州戏曲,不妨跟着老城石板路上的脚印,摸清那些藏着好戏的角落。
**专业剧场:百年戏楼新腔调**
花戏楼旁的华祖庵大剧院,是亳州戏曲的“金字招牌”。这座翻修过的明清戏楼,青砖黛瓦间藏着现代声光设备,每周五晚七点半准时亮起灯笼。二夹弦的《梁祝》在这里演了上百场,但老票友总说:“每次听‘楼台会’,后台煎牛肉馍的香气飘进来,戏里的悲情都带上了亳州人的实诚劲儿。”剧院侧门常年蹲着几位拉弦师傅,散场后若递根烟,他们能跟你唠半宿“亳州梆子怎么从药商镖局的号子演变而来”。
**茶馆戏窝:八仙桌旁听乡音**
穿过北关历史街区的青石巷,老城墙根下的“花戏楼茶馆”总飘着高梆子的脆响。二十块钱一壶亳菊茶,配五香蚕豆,就能在八仙桌边蹭一下午戏。这里的《包公铡赵王》演得最野——唱到铡刀落下时,茶博士会突然甩出块红绸布,满场茶客默契地拍桌叫好。掌柜老李头是退休的弦师,逢人就炫耀:“去年省里来的专家,硬说我们这段‘药都乱弹’该申遗,咱就图个街坊乐呵!”
**庙会野台:神仙场里唱人间**
农历三月二十八的涡河河神庙会,才是亳州戏曲的“原生态”。临时搭的芦苇棚子戏台,背后就是卖油炸馍、吹糖人的摊子。梆子戏《华佗问诊》开演时,扮神医的演员会突然跳下台,给前排咳嗽的老太太把个脉,惹得全场哄笑。这种“人神共乐”的戏码,连文化馆的干部都默许:“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庙会戏要七分正经三分疯。”
**社区戏班:路灯下的传承**
夜深了别急着回酒店,谯陵社区小广场的夜戏刚开锣。退休教师王奶奶领头的“药都红霞剧社”,专演自编的《芍药仙子》。塑料凳摆三排,胡琴用电瓶车供电,但演员们披着药农送的粗布戏服,唱到“九月九收菊”时,真能闻见隔壁中药市场的当归香。有个戴红领巾的小花脸,是旁边夏侯小学五年级学生,他奶奶说:“总比抱着手机强,唱戏能治驼背。”
从华祖庵的雕梁画栋到社区广场的路灯杆子,亳州的戏台子无处不在。这里的人信“戏如药”,二夹弦治心闷,梆子腔祛湿气,一嗓子“俺本是亳州人氏”出口,连涡河的水波都跟着打拍子。要真问“戏曲表演在哪里”,倒不如说:且看这满城活色生香的戏码头,正在等你入戏。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