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亳州不听这些戏,等于没尝过牛肉馍!
来亳州不听这些戏,等于没尝过牛肉馍!
在亳州老城区的茶馆里,总能看见这样的场景:老茶客们捧着紫砂壶,手指在八仙桌上轻轻叩着鼓点,嘴里哼着二夹弦里《王莽赶刘秀》的唱词。作为皖北戏曲重镇,这里的戏台子不仅活在剧院里,更融进了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想要真正读懂亳州,您得从这些戏腔里听门道。
**一、二夹弦:弦索里的千年回响**
外地人初听二夹弦,总会被那两根琴弦的婉转惊住。这个诞生于元代的剧种,用主奏乐器四胡仅有的两根弦,却能演绎出千回百转的悲欢离合。在花戏楼旁的亳韵书场,八十岁的非遗传承人李凤山仍坚持每周驻场演出。他手中的四胡一响,从《陈三两爬堂》里含冤女子的泣血控诉,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时的缠绵悱恻,弦音里裹着皖北平原的风沙与柔情。
**二、梆子戏:老药都的铿锵风骨**
华祖庵前的露天戏台,每逢初一十五必演梆子戏。当枣木梆子咣咣敲响,那高亢激越的唱腔便撞开了老亳州人的记忆闸门。《穆桂英挂帅》里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包公赔情》中黑脸青天的铁面柔情,唱的都是这片土地最推崇的忠义气节。药商们早年走南闯北,正是凭着戏文里的这股子硬气,把亳州药都的名号扛到了大江南北。
**三、泗州戏:涡河岸边的俏皮话**
夜幕初垂时,南湖公园的柳荫下忽然传来阵阵笑声。这是亳州人最爱的拉魂腔——泗州戏开锣了。《拾棉花》里小媳妇偷摘棉花被逮的窘态,《喝面叶》中怕老婆汉子耍小聪明的滑稽样,演员们用地道的亳州土话插科打诨,把家长里短唱成了令人捧腹的民间喜剧。看客们嗑着焦花生,时不时接句俏皮话,戏里戏外都是活色生香的市井百态。
如今的亳州戏台上,年轻演员们正给传统注入新血。他们用抖音直播二夹弦选段,在曹操运兵道遗址上演梆子戏沉浸式演出,甚至把泗州戏的调门融进了流行歌曲。但无论形式如何创新,老茶客们依然认准那个理儿——地道的亳州戏,还得就着牛肉馍的香气,在老街茶馆的条凳上,听那穿越时空的弦索叮咚。
小贴士:每周五晚北关历史街区有免费戏曲展演,花戏楼每逢节气举办传统戏会,华佗中医药文化节期间更有连台好戏。建议配一壶亳菊茶,佐戏更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