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听戏指南:这几出戏,藏着皖北的魂儿

**亳州听戏指南:这几出戏,藏着皖北的魂儿**

在亳州的老街巷里转悠,总能听见远处飘来悠长的唱腔。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不仅是华佗故里、曹操老家,更是皖北戏曲文化的一颗明珠。若你想听点儿“地道味儿”,不妨跟着本地戏迷的私藏清单,品一品亳州戏曲里的烟火气。

一、淮北梆子:亳州人的“心头肉”

外地人初听淮北梆子,总会被那高亢的甩腔震得心头一颤。这种扎根于皖北土地上的剧种,在亳州几乎成了“市声”——农闲时的村口戏台、老城区茶馆的午后场,甚至红白喜事的宴席上,都少不了梆子戏的热闹。推荐听《穆桂英挂帅》,旦角穿蟒扎靠,一声“辕门外三声炮”能把人唱得热血沸腾。若是赶上民间戏班演《王婆骂鸡》,地道的亳州方言夹杂着俚语,保管让您笑着拍大腿。

二、河南豫剧:一嗓子跨过省界的乡音

亳州与河南接壤,豫剧在这里比在郑州还“吃得开”。亳州大剧院每月初五的豫剧专场,总能看到成群结队的老戏迷自带马扎占座。推荐听《朝阳沟》选段,银环和栓保的“上山下乡”故事里,能听出皖北人与河南人共有的朴实劲儿。若是运气好碰上名角儿唱《打金枝》,那公主的娇嗔与驸马的憨直,能把家长里短唱出皇家气派。

三、二夹弦:快要失传的“非遗绝响”

年轻人可能没听过这名字,但老亳州人都知道,二夹弦的胡琴声里藏着祖辈的悲欢。这种用四股弦胡琴伴奏的稀有剧种,唱腔如泣如诉,最适合演绎民间传奇。到谯城区文化馆碰碰运气,或许能赶上《梁祝》选段。当“十八相送”的唱词混着二胡的呜咽响起,您会突然明白,为什么老辈人说“听二夹弦要备着手绢”。

四、泗州戏:从码头唱到茶馆的“拉魂腔”

虽然发源于泗县,但这带着水乡韵味的剧种,早被亳州人“据为己有”。花戏楼对面的茶馆常有民间艺人表演《拾棉花》,旦角踩着锣鼓点扭起花梆步,活脱脱把皖北姑娘的泼辣劲儿演活了。若是清明前后到涡河边的庙会,还能看到草台班子演《大书观》,那拖得九曲十八弯的“慢板”,能把王宝钏十八年寒窑苦等唱得百转千回。

听戏贴士:

1.**花戏楼夜场**(每周五19:30):古建筑里的实景演出,月光照在砖雕上时,听《长坂坡》格外有穿越感

2.**老街茶馆**(人民北路):5元一碗茶,能听一下午“戏迷擂台”,常有票友即兴开嗓

3.**农历二月十九涡河庙会**:二十多个戏班连唱七天,扛着糖糕边吃边转场才是正宗体验

走在亳州城里,您会发现戏曲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艺术——药都清晨的太极拳伴奏可能是梆子戏唱段,放学路上的孩子哼着“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就连牛肉馍摊子上的收音机里,都播着《对花枪》。下次有人问“亳州有什么好戏”,您大可神秘一笑:“去北门口听一嗓子,保准你耳朵舍不得走。”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