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唢呐:千年古道上的人间烟火
亳州唢呐:千年古道上的人间烟火
皖北大地上,涡河蜿蜒流过亳州城,河畔的芦苇荡里时常飘出苍凉的唢呐声。这声音穿透青砖灰瓦的明清老街,在亳州药市飘着白芍清香的空气里打着旋儿。老艺人们说,亳州唢呐不是吹出来的,是土地里长出来的。当青铜编钟在楚汉古墓里沉睡时,亳州的田间地头早已回荡着草根百姓的喜怒哀乐。
一、药都巷陌里的声音密码
亳州城东关外的古渡口,曾是商贾云集的药材集散地。清晨的薄雾里,扛包的脚夫踩着唢呐的节奏卸货,那《大开门》的曲牌仿佛能卸下千斤重担。药行掌柜在算盘声间隙抬眼望去,总见街头艺人把唢呐铜碗斜插在腰带间,腮帮子鼓得像熟透的石榴。
老辈人记忆里的红白喜事,必见三尺红绸缠着的唢呐。娶亲时《百鸟朝凤》的欢快能把新娘子羞红的脸映得更艳,送殡时《哭皇天》的悲怆能让石狮子都落泪。亳州人常说:唢呐一响,黄金万两,这铜木相合的乐器,竟成了丈量人间悲喜的标尺。
城隍庙前的石板路上,至今留着唢呐艺人的足迹。他们用铜碗在青石上敲出的节奏,与远处清真寺的梆子声遥相呼应。亳州北关的山西会馆里,晋商带来的中路梆子遇上本地的泗州调,在唢呐声中酿出独特的韵味。
二、草台班子的江湖绝活
亳州梆剧团的琴师老李头,能闭着眼吹出七十二个转调。他说这是跟师父在涡河船上练的绝活,船随浪晃,调不准就得栽进河里。梆子戏《穆桂英挂帅》里那段急急风,唢呐要模拟战马嘶鸣,非得用循环换气法吹上三分钟不停歇。
二夹弦老艺人张凤山还记得,1958年在亳县大戏院连演七天《秦香莲》。包公出场时用的黑头腔,唢呐要吹出虎啸龙吟之势,铜碗里塞的棉絮得不多不少,既能压住尖啸又不失穿透力。那场演出后,他的唢呐铜碗上生生震出一道裂纹。
在利辛县的乡村戏台上,泗州戏《拾棉花》的唢呐伴奏别有风味。艺人用牙齿咬住哨片,双手在音孔上翻飞,竟能同时吹奏两个声部。这种口噙子绝技,非得从小把牙床磨出凹槽才能练成。
三、古调新声中的薪火相传
谯城区非遗展示馆里,九十岁的唢呐传承人王金山正在教孙子反手吹。这种技法要把唢呐倒转180度,手指在背后按孔,是当年躲避官府禁戏时琢磨出来的。老人说:正着吹给人听,反着吹给神听。
在亳州学院音乐系的教室里,95后学生们用频谱分析仪研究传统曲牌《柳青娘》。他们发现老艺人吹奏时特有的微分音波动,竟暗合宋代工尺谱的律制。数字技术的介入,让古老的哑工、凡调有了新的解读方式。
华佗广场的周末戏迷会上,抖音主播唢呐小辣椒正在直播《打枣》选段。她将电子混音器接在唢呐上,传统曲调与电子音效碰撞出奇妙的火花。评论区里,年轻人刷着这才是国潮的弹幕,老戏迷们却听出了唢呐声中不变的泥土味。
夜幕降临时分,花戏楼的飞檐斗拱下又响起唢呐声。这声音掠过曹操运兵道斑驳的石壁,拂过古井贡酒的老窖池,在现代化楼宇的玻璃幕墙间流转。亳州的唢呐从未沉寂,它只是换了个姿势,继续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悲欢离合。当新一批小学徒鼓起腮帮子时,涡河的水波里,又漾起了一圈圈文化的涟漪。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