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人的戏台子,藏着怎样的烟火人间?

亳州人的戏台子,藏着怎样的烟火人间?

在亳州老城的街巷深处,每当暮色四合,总有三两老人端着搪瓷缸子,循着梆子声往巷尾的戏台子赶。这个曾被曹操屯兵、华佗采药浸润过的皖北古城,街边剃头匠的收音机里传出的从来不是网络神曲,而是带着泥土味的梆子腔。但若你以为亳州人只听黄梅戏,那可就错看了这座藏着千年戏魂的城池。

**一、梆子声里的江湖气**

花戏楼的青砖黛瓦下,淮北梆子戏正在上演。老亳州人看戏讲究听声辨味,台上演员一开嗓,那沙哑中透着金属质感的唱腔,像极了涡河岸边的老船工号子。这种发源于豫东、鲁西南的梆子戏,在亳州落地生根时,被揉进了皖北人骨子里的豪迈。唱词里不见江南的吴侬软语,倒是常有大碗喝酒、快意恩仇的江湖气。台下观众不吝啬叫好声,听到酣处,茶碗往桌上一顿,好!字震得房梁簌簌落灰。

**二、药都戏台的生意经**

华祖庵前的广场上,每逢药材交易会,必见豫剧班子搭台唱戏。药材商人们深谙戏台底下好谈生意的门道,一折《穆桂英挂帅》唱罢,买卖双方借着戏文里的忠义精神,三言两语就能敲定几十车白芍的生意。这些走南闯北的药商,把陕西秦腔的悲怆、河南豫剧的热烈都带回了亳州,让古城的戏台成了南北戏曲的药材铺,各种声腔在此炮制出独特的文化方剂。

**三、夜市里的戏魂不眠**

南门口的夜市炊烟未散,手机直播的补光灯已经亮起。95后姑娘王倩对着镜头唱泗州戏《拾棉花》,直播间里既有本地戏迷送花,也有外地网友点赞。年轻人把老戏词改编成抖音神曲,花鼓灯踩着电子鼓点起舞。但细听那些改编后的唱段,梆子戏的筋骨仍在——就像夜市摊上的牛肉馍,任凭包装如何新潮,咬开酥皮,还是亳州人最熟悉的那口老味道。

如今的亳州城里,老戏台与新媒介交织,梆子声与键盘声共鸣。当外省游客惊叹于花戏楼木雕的精妙时,本地票友更在意戏台柱子上的那副对联是否还挂着: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或许就是亳州戏曲的魂——在方寸之间,演绎着千年不变的市井悲欢。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