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古韵亳州二夹弦:两根弦上唱尽人间悲欢

【皖北古韵】亳州二夹弦:两根弦上唱尽人间悲欢

在皖北平原的晨雾中,当一声悠长的弦音穿透亳州古城的老茶馆,茶客们便知今日的压轴戏要开场了。这独特的声腔,正是被老辈人称作拴心腔的亳州二夹弦。四百年前,当黄河故道的商船载着梆子戏的种子顺流而下时,谁曾想这方水土会孕育出如此独特的戏曲明珠?

一、丝路商埠的戏曲基因

清道光年间,亳州北关码头的茶馆里流传着这样一幅场景:来自山东的周家戏班,用两股马尾弦奏出别样韵味。这看似简陋的大五音琴筒,却在茶客们的叫好声中逐渐定型。正如当地老艺人周金宝所说:咱们的二夹弦就像涡河的水,看着平缓,内里藏着千回百转。

药都的繁华给了二夹弦生长的沃土。南来北往的商客在药材交易间隙,最喜听这种糅合了黄河号子与江淮小调的唱腔。光绪年间的《亳州志》记载,每逢药交盛会,城内二十余座戏楼昼夜不歇,尤以二夹弦的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最得商贾欢心。

二、弦外之音的独特密码

在谯城区非遗传承人李玉兰的工作室里,珍藏着一把百年琴弓。这两根弦讲究'硬如弓,软如藤',她轻抚琴弦示范道:《梁祝》里的'十八相送',要奏出九曲回肠的颤音;唱到《孟姜女》哭长城时,弦子得带着砂石般的粗粝。这种刚柔并济的技法,恰似亳州人既有北方汉子的豪迈,又不失水乡儿女的柔情。

最让人称奇的是一嗓三韵的演唱绝活。今年78岁的老艺人陈广仁现场演示《王华买爹》选段,同一句老爹爹你莫要泪涟涟,前半句用本嗓如诉家常,转调时突然翻高八度,尾音又化作气声哽咽,听得在场年轻人红了眼眶。

三、古调新声的当代传承

2014年春,亳州大戏院上演的新编历史剧《曹操献酒》,让传统二夹弦焕发新生。编曲李振华巧妙融入古琴韵律,在青梅煮酒经典桥段中,曹操的唱腔暗藏建安风骨,令中国戏曲学院专家惊叹:这才是活着的非遗!

在十河镇中心小学,每周三下午的戏曲课总是热闹非凡。孩子们跟着省级传承人王素珍学唱《花木兰》,稚嫩的童声与老艺人的示范此起彼伏。要让娃娃们知道,咱们亳州人不只会做药材生意。王老师说着,眼角笑纹里都是骄傲。

夜幕降临,华祖庵前的露天戏台又亮起灯火。台上,青年演员正在排演抗疫题材的现代戏《逆行者》;台下,摇着蒲扇的老戏迷跟着哼唱,时不时给孙辈讲解戏文。六百年的弦音未曾断绝,在这片诞生过华佗、曹操的土地上,二夹弦正用新的故事,续写着属于亳州人的文化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