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老街深处谁在传唱那抹千年乡音?

亳州老街深处谁在传唱那抹千年乡音?

涡河边的晨雾还未散尽,老城门下的青石板上已传来咿呀的调门。在亳州这座浸润着药香的古城里,总有一缕清音穿透千年时光——那是二夹弦的唱腔,在雕花木窗棂间流转,在药商云集的会馆里回荡,在寻常百姓家的院落中生根发芽。

**一、药都深处的弦歌密码**

明万历年间,当商丘姑娘带着四股弦踏进亳州城门时,她怀中的乐器与这座药都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药商们走南闯北的豪迈,与中原古韵的婉转在亳州茶馆相遇,渐渐融汇出独特的二夹弦唱腔。老艺人至今记得那句行话:一板三眼药都韵,半商半农梆子情,说的正是这种糅合了河南梆子高亢与江南小调柔美的独特声腔。

在明清鼎盛时期,北关老街的茶楼里常有这样的场景:徽商捧着青瓷盏,山陕会馆的掌柜们叼着旱烟袋,听着台上艺人用真假声交替的阴阳嗓,唱着《梁祝》里的十八相送。唱到动情处,台下的药商们常把银元往台上抛,叮叮当当的脆响混着喝彩声,成了老亳州最生动的市井记忆。

**二、丝弦上的百年悲欢**

年过八旬的传承人李保林至今保留着师祖传下的檀板,上面深深浅浅的纹路记录着百年沧桑。当年班主带我们走码头,三伏天在芦苇席搭的戏台唱《王宝钏》,汗珠子把水袖都浸透了。老人摩挲着褪色的戏服,说起1956年进京汇演的盛况时,浑浊的双眼突然有了光彩,周总理听完《站花墙》,握着我们的手说这是'中原活化石'啊。

在谯城区非遗展馆里,陈列着民国时期的戏折子,泛黄的纸页上用工整小楷写着《孟姜女》《西厢记》的唱词。这些浸染着汗渍的册页,藏着多少代艺人的离合悲欢。现任班主王秀云说起2012年在老戏台复排《白蛇传》时,附近居民自发送来绿豆汤解暑的情景,声音里仍带着哽咽。

**三、古调新声焕生机**

华佗广场的周末戏台最近有了新风景:00后学员李玉婷在《花木兰》中创新的翎子功,引得年轻观众举起手机录像。当地文旅局推出的戏曲研学游,让游客跟着老艺人学画脸谱、耍水袖,非遗工坊里的二夹弦文创书签成了抢手货。

更令人惊喜的是药企年会上的跨界尝试——制药师们将《本草纲目》里的故事编成现代二夹弦小品,电子乐与传统四股弦的碰撞,竟演绎出别样韵味。正如老戏迷张大爷说的:老腔调里装着新故事,这才是咱亳州戏的魂。

暮色中的北关历史街区,青砖灰瓦间又飘起熟悉的弦索声。戏台两侧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的楹联在夕阳中泛着金光,台上水袖翻飞间,仿佛看见华佗在采药,曹操在煮酒,千年古城的故事仍在丝弦上鲜活生长。下次路过亳州,不妨循着这缕乡音,去茶馆听一段活着的城市记忆。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