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台下的拉魂腔:亳州戏曲里的烟火人间

老戏台下的拉魂腔:亳州戏曲里的烟火人间

亳州城南的青石板巷里,总飘荡着若有若无的胡琴声。循着声音望去,斑驳的砖墙上贴着褪色的戏报,三两个老人围坐在茶馆门口,手里的盖碗茶早已凉透,却仍跟着远处传来的唱腔轻轻打着拍子。这座药都浸润着千年药香,更在砖瓦缝隙间流淌着独特的戏曲血脉。

一、涡河两岸的戏码头

清光绪年间的《亳州志》记载:城北关帝庙前,商船泊岸,必有戏班献艺。作为南漕北运的重要码头,亳州自古就是南北戏曲的交汇处。商船卸下亳芍、亳菊的清香,也卸下昆曲的婉转、梆子的激越。至今涡河边的老船工仍能哼唱几句南梆子北调,那是当年各地戏班在码头斗戏时留下的印记。

药行会馆里的戏台见证了最鼎盛的梨园时光。每年三月二十八药王会,七十二家药商轮流做东,从扬州请来昆班,往开封邀来豫剧名角,连演十天不歇场。药商们在雕花廊柱间谈着白术、丹皮的行情,戏台上正唱着《长生殿》里的此恨绵绵无绝期。

二、弦索声里的市井百态

二夹弦艺人王德山至今保存着祖父传下的檀板,上面刻着光绪二十七年春。这种用四胡伴奏的剧种,唱腔九转十八弯,像极了亳州人说话时的婉转尾音。《梁祝》里十八相送的唱段,旦角踩着十字步,水袖翻飞间竟带着华佗五禽戏的神韵。

在双沟镇的古茶楼,每周三下午仍会上演淮北梆子。七十三岁的张凤英扮上穆桂英,银枪挑落幕布时,台下嗑瓜子的老戏迷突然挺直腰板。当唱到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沙哑的嗓音里迸发的生命力,让窗外的梧桐叶都跟着颤动。

三、古调新声入万家

谯城区非遗展示馆的玻璃柜里,陈列着民国时期的戏装头面。金线绣制的凤冠在射灯下泛着幽光,旁边平板电脑正循环播放数字化修复的《白蛇传》选段。年轻传承人李婉婷创新编排的《芍药仙子》,将二夹弦与街舞融合,在短视频平台收获百万点赞。

华佗广场的周末戏台最是热闹。台前坐着摇蒲扇的老者,后排站着刷手机的年轻人。当熟悉的刘墉下亳州唱段响起,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突然达成奇妙共鸣——白发老者跟着梆子节奏点头,时髦青年在副歌部分不约而同打起响指。

夜幕降临,花戏楼的灯笼次第亮起。戏台上方声彻云霄的匾额已模糊了金漆,但台下的长条木凳依然坐满了人。当弦师调试琴弦发出第一个音符,整条老街突然安静下来,六百年的戏曲记忆在月光下缓缓苏醒。此刻,戏里戏外都是道不尽的亳州故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